【概况】2022年,全市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环保工作和环境质量“双领先”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动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环境空气质量继续居全省第1位,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绝对值和改善率均居全省第1位,连续2年稳定达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过渡时期第二阶段目标;PM10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为91.2%。重点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生态质量指数全省最优。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成市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强县、省“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乳山市滨海新区、文登区界石镇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乳山经济开发区、威海南海经济开发区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市生态环境局获评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高质量发展推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统筹推动减污降碳,强化碳排放管理,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完成15家碳排放重点单位数据质量现场帮扶检查,确定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22家。狠抓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调度,定期调度测算能耗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完成省考核目标任务。强化环评审批服务保障,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统筹使用好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总量替代指标,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工程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全年审批项目509个;强化“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盲目发展,“威海市推动‘三线一单’制度与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制度有效衔接”成果应用典型案例获得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表扬。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强化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估、监测、执法有机衔接,全年复核排污许可证736张、执行报告152家、现场核查637家,完成排污许可证质量复核任务。提升环境执法效能,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监管并重,制定并实施执法正面清单实施细则,对环境信用等级高的160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动态管理,落实11种轻微环境违法不予处罚行为,开展非现场检查,做到“无事不扰”;对违规违法、排放不达标企业,统筹开展专项执法、综合执法,全年办理环境违法行政处罚案件148件,处罚金额730余万元。1个案例获评全省行政执法优秀案卷。 【蓝天保卫战】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移动源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四个关键问题”。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以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以及加油站为重点行业,建立406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排放源清单,采取卫星遥感、飞航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科学治污,用好412家企业用电量监控、53家企业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在81家废气排放重点单位设置联网自动监控点位188个,“点对点”实时监控,倒逼企业提高废气处理效率。强化扬尘整治,首次将降尘量纳入对区(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强化区(市)属地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实施分类治尘;每季度实施扬尘整治无人机航空巡查,350余处问题点位实现动态清“零”;在102辆公交车、55辆出租车上搭载监测设备,快速精准治理市区道路PM2.5、PM10污染。加强移动源监管,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实现对6440台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1.1万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精准定位,引导100余家非道路移动机械较多企业与加油站签订购油合同。紧盯轻污染天气,提前采取强化督导检查、企业自主减排等措施,降低污染峰值、缩短污染时长。持续落实专项督查、问题曝光、销号管理、预警约谈、考核问责、生态补偿“六项机制”,严格执行预警、通报、约谈制度,对连续不达标的5个镇(街道)实施预警约谈。调整优化生态环保专班工作机制,组织8名驻区督查专员开展实地督导检查,推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碧水保卫战】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加强重点河流水质超标预警、通报、督办,开展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完成384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结果为全部优秀,新建182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召开湾长制工作会议,按照“查测溯治”要求完成4855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强化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做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 【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把用地准入关、报告质量关,将65家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组织专家评审83宗地块调查报告,强化监督审查和监督采样抽测,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得到有效保障。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定水质达标方案,确保地下水考核结果为满分。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开展“千企万人”警示教育,紧抓医疗废物产生、处置单位“两个重点”和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四个环节”,确保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处置100%全落实。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安全监管工作受到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书面表扬。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编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承办全省“无废城市”建设现场观摩会并作典型发言,获得国家奖励资金1000万元。 【乡村生态振兴】狠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检查、通报、帮扶机制,完成137个村治理任务,荣成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在全国农村环境管理会议和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上进行交流,被生态环境部发文推广。常态化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巩固全域动态“清零”成果。实现秸秆禁烧连续“零”火点。 【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方案编制工作。针对2项个性问题、15项共性问题,组织督导单位逐项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具体整改措施,制定上报《威海市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统筹推进中央和省级历次环保督察整改,组织各区(市)和市直部门制定各区域、各领域整改细化落实方案,并对已办结反馈问题和交办件开展“回头看”。严格落实整改台账、督导和销号机制,加强对突出问题预警提醒和跟踪督办。强化现场督导检查,对第二轮中央和省级督察重点交办件、重复举报件及反馈问题开展现场检查,把环保督察整改纳入生态环保专班督查内容,合力推动整改落实。年内,整改完成历次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10项,整改完成交办信访件2405件。
——数据来源:《威海年鉴(2023)》(年鉴出版时间:2023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