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概况】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16亿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返还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345.23亿元,收入共计570.4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1.15亿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上解省级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169.24亿元,支出共计570.4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亿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返还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各区(市)上解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273.45亿元,收入共计285.45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12亿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上解省级支出、返还性支出、补助各区(市)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196.33亿元,支出共计285.45亿元。
【市场活力激发】出台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助力企业发展的政策,全力落实中央、省各项政策,通过房租减免、社保费缓缴等措施,促进市场主体恢复发展。出台促消费政策,发放惠民电子消费券及汽车、家电消费券8600余万元,拉动消费额约36亿元。落实稳外资外贸政策,支持第二届韩国(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等活动举办,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对小微企业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给予全额补助,创新开发“汇率避险”业务,帮助企业抵御外贸出口和汇率波动风险;支持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海外仓建设,鼓励加密日韩货运包机,支持欧亚班列常态化运营,助力推进“四港”联动,不断畅通对外物流通道。
【营商环境优化】全面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通过编印《减税降费主要政策文件汇编》、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企业”活动、强化退税资金库款保障等措施,全力保证政策兑现,实现应免尽免、应退尽退,全年落实退税减税缓税降费102.1亿元。围绕企业融资难题,加快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发挥“信财银保”全程在线办理、免费担保增信的优势,为中小微企业发放担保贷款约60亿元。升级完善“威商e达”惠企“一站式”服务平台,将企业上市补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等64项政策纳入“免申即享”试点范围,搭建高速惠企服务通道。深入推进政府采购流程再造,实施政府采购诚信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的“揭榜挂帅”改革攻坚行动,推行公务用车定点服务框架协议方式采购,并通过预留采购份额、降低采购门槛等方式,更好发挥政府采购惠企作用。
【企业发展助力】实施政策扩容,出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提升扶持政策含金量,精准助力百亿企业培育和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高涉企政策兑现效率,为18家企业兑现企业冲击新目标奖励,为736个企业技术改造、工业互联网等项目提供支持,扶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近1000家企业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自主研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提供补助,加快推进“1+4+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保障高等级实验室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等,全市企业创新指数居全省第1位。大幅增加人才资金投入,支持“产业工程特聘专家”等21项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及“人才安居工程”等13项配套政策落实,保障“人才兴威”战略顺利实施。用好用活金融杠杆,加快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推动设立时尚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康养旅游产业基金,建成覆盖七大产业的产业基金体系。
【城乡发展促进】扎实推动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持农业农村政策,保证乡村振兴投入逐年稳步增长,全市累计投入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资金38.7亿元,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村级组织运行等提供有力保障。统筹资金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支持省、市衔接集中推进区建设,支持123个重点帮扶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保障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3万余个,增强帮扶村“造血”功能,提高困难群众收入水平。支持开展新一轮精致城市建设行动,通过强化经费保障、统筹预算资金,支持精致城市建设重大事项、重点任务攻坚突破,保障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公共停车场建设等工程,着力打造“精致城市”威海样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出台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健全海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污染防治、耕地保护、海洋生态修复等项目开展,保证全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公共服务提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围绕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上持续用力。多措并举筹集资金,有序调拨应急储备物资,有效满足新冠疫情防控中人员救治、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方舱医院建设、物资设备购置等方面的需求。持续提高民生政策保障水平,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人员、城乡特困人员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和部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体物价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政策保障标准,为群众养老、就医创造良好条件。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扶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支持开发公益性岗位,用好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工具,保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保障威海艺术学校维修改造等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夯实教育根基。支持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健全完善市、区(市)、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加强旅游宣传、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推动旅游市场回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出台新一轮城乡公交运营补贴政策,支持公交车辆更新和公交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公交都市和绿色出行“双城联创”。
【财源建设】积极应对多重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建立定期调度分析机制,围绕财源建设开展深入研究,制定盘活资产资源、挖掘增收潜力的具体措施。把握国家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的机遇,充分利用债券资金保障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累计获批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03.3亿元,支持推进莱荣高铁、东浦湾健康驿站、母猪河地下水库等65个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保交楼”专项借款等政策资金,助力相关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以省出台“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为契机,全力做好“向上争取”,获得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03.2亿元,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强县等财政激励政策落户威海市。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继续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从严管控新的支出审批。加强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将结转超过1年的资金、本年度无需使用的上年结转资金及年度内难以实施的项目资金,全部收回财政统筹安排,累计盘活、收回资金6.8亿元。加快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及中央直达资金支出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财政资金早投入、早见效。
【预算管理改革】推进预算管理改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预算监督、预算公开的全链条管理,威海市连续6年获评全省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先进市。强化综合预算理念,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统一管理。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新增项目全部实施事前绩效评估,加大事中绩效监控和事后绩效评价力度,对各区(市)全面开展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积极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以绩效为导向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围绕减税降费、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全面排查,分领域解决制约财政发展的突出问题,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秩序。强化风险管控,密切关注减收增支因素对基层“三保”的影响,加大对财力薄弱区(市)的补助力度,优先保障好工资发放、民生政策兑付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支出需求。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规范债券资金使用,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提高债券项目绩效;加大存量债务化解力度,严格新增债务管理,强化债务风险监控评估,开展国有平台治理整顿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税务
【概况】2022年,国家税务总局威海市税务局(简称市税务局)按照“党建引领、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监督问效”四线并进要求,统筹做好组织收入、政策落实、纳税服务、税费监管工作,实现税费收入量稳质优,税收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10个、地厅级荣誉称号16个,1人获评2022年齐鲁最美税务人。全年全市组织税费收入733.1亿元。分项目看,组织税收收入25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158.5亿元,税收占比73.7%;组织社会保险费182.8亿元,比上年增收23.7亿元,增速14.9%;组织非税及其他收入293.3亿元。
【组织收入】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坚持对单笔入库超过500万元的“五小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超过1000万元的其他税种纳入监控,按照“分局审核—县局业务审核—县局主要负责人确认—市局业务核对”流程,全部实行提级审核,依靠完善的执法流程、完备的执法文书和完整的税收数据,确保业务真实规范。固化监控指标16个,按照“每月25日前每5天一次,25日后每天一次”的扫描频率进行扫描监控,降低税收风险。加大挖潜增收力度,完成土地增值税清算项目133个,增长315.63%,清算应补税款8.28亿元,增长110.69%。利用5年财政拆迁补偿的数据治税,补缴企业所得税及滞纳金2.52亿元,全年企税收入61亿元,增长2.1亿元。年内,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累计挖潜增收34.2亿元。强化财源建设,成立税收服务招商引资专家顾问团队,对核电、风电、抽水蓄能、储能电站、光伏发电5个项目开展税收测算,形成报告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对32个重点产业项目实施税收效益评价,为开展观摩和评估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围绕七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优势产业链,开展工业税源、医疗器械等行业税收分析,形成分析报告43篇,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批示16次。
【退税减税】强化留抵退税全量复核,细化留抵退税审核的流程、方法,确保退税政策“直达快享”,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后,累计为4534户纳税人落实留抵退税54.63亿元。加强退税风险防范,通过健全指标矩阵、明确工作清单、建强复核团队、严筛退税风险,事后缴回673户企业留抵退税5.93亿元,缴回金额占退税金额10.75%。提升留抵退税案件查办质效,对骗取留抵退税的案件,坚持快立案、快分工、快推进、快曝光,破获全省首例骗取留抵退税案件,查实30户企业涉嫌骗取和违规留抵退税,追回税款1.33亿元,查实率、查结率均居全省第1位。强化留抵退税宣传推介,先后在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发表留抵退税宣传稿件45篇,有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年内,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02.1亿元。
【税费管理】加强税费协同,将14个议事协调机构涉及的综合事项纳入税费征管协同联席会议,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全市5C征管质量年度评价结果位列全省第一梯队,企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进度居全省第1位。强化行业监管,推行税源行业化、模板化管理,打造水产品加工、建筑业、时尚产品、康养旅游等重点行业管理模板13项,全市水产品加工行业出口收入增长18.34%、免抵税额增长30.4%,增值税行业税负增长0.25个百分点。全面应用板材、棉纺、小规模纳税人政策性虚开等行业监管模板,农产品收购发票金额下降10.37%,开展建筑业“链条式”监管促收1.21亿元。创建“综治+税治”双网联动机制,在推送税收政策、采集海量税源信息、调解税收执法争议、协助辅导群众完成社保缴纳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家税务总局主要负责人批示,并被中共山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专题推介。
【风险防控】锚定留抵退税、小规模纳税人政策性虚开等高风险事项,以及商贸企业、农产品收购企业等高风险对象,依托留抵退税风险防控操作指引,推进留抵退税风险“溯源式”治理。结合出口退税规模大而退税审核时间短、风险高的特点,推进出口退税“预防式”管理,将函调、评估、疑点交接等管理关口前移,对160户次企业出口退税风险核查,查补346万元。梳理风险监控指标675个,以数据指标共建、一户式任务归并、任务扎口推送为着力点,强化风险联动识别,按照税种、指标、场景关联归并“一户式”任务,分阶段统筹风险监管6个主题,提升集约效能。年内,统筹推进风险任务3537户次,实现风险应对收入6.3亿元,问题率67.43%。提升稽查质效,查办“5·10”生物质燃料发票虚开案,获得全省税务稽查案例竞赛一等奖;对农产品、医美等高风险行业开展“双随机”(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检查,查补入库1.87亿元。
【纳税服务】实施智慧办税服务,搭建“智税·家”税费服务中枢,实行服务、咨询、监管一站受理,线上办理、问题处理和运维响应速度分别提升67%、80%和60%。升级“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发票、备案等8类69项业务实现手机一键提交,非接触式办税比例达95%以上。搭建出口退税“高速路”,推广无纸化申报、电子化备案,压缩退税时间比例达60%,全年出口退税89.6亿元。树牢“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全面开展深入服务一线“走流程”“蹲点”等工作,市、区(市)两级发现、解决问题66个,推进流程优化3项,化解纳税人投诉事项6项。深入企业开展“听您说·威您办”问需走访活动,走访纳税人9.5万户,收集、解决问题810个。优化税收执法服务,以非强制性执法试点为契机,对一般纳税人实行登记提醒和纳税辅导,对292户临界纳税人进行短信提醒,对189户达标纳税人进行专项辅导。应用“首违不罚”清单,筛选疑点714条,核实整改率100%。整治税代“黑中介”,惩治违法中介机构8家,清理人员近200人,起诉28人。推进社会共治服务,加大“银税互动”力度,帮助2375户小微企业贷款8.2亿元。开展“三员”(企业法人、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纳税信用社会化应用,以荣成市为试点,以守信激励为主导,将1.06万名“三员”纳税信用纳入社会信用评价,对5433名诚信“三员”兑现信用加分,经验做法被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全市推广。在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国家税务总局威海市环翠区税务局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33位。
【政务管理】优化工作流程,理清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流程图343个,使一类业务向最少部门流转,派发基层任务下降40.45%。改进落实方法,倡导“六步工作法”(目标任务明确、目标分解合理、部署要求细化、责任分工压实、过程监控跟上、总结提升及时),把握工作时度效;将制度转变为可落实、可评价的具体事项,明确任务清单,完成信息宣传、舆情应对等7类模板,做到“市局有方法、县局有抓手、分局有遵循”。提升督办成效,每月召开工作讲评会,对各单位工作开展差异化评价,列明整改举措;每周召开局领导工作例会,对接细化工作部署,调度重点工作,全年制发督办单101件,督办193项重点任务和330项批示事项。
——数据来源:《威海年鉴(2023)》(年鉴出版时间: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