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工业
发布时间:2023-08-17 11:25 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概况】2022年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83家、从业人员27万人,总资产达4584.9亿元;有33个工业行业大类、124个工业行业中类、277个工业行业小类,工业产品种类达3000余种。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806.5亿元、利润226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8.1%。威海市列2022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42位,环翠区获评山东省首批工业十强县。

【产业结构】2022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0.4∶38.5∶51.1,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1.6%。全市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新能源8个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医药医疗器械、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链10条。

【企业培育】2022年年底,全市工业领域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有47家、过50亿元有10家、过100亿元有5家。其中,威海威高国际医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营业收入515.6亿元、迪尚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85亿元、荣成歌尔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16.8亿元、金猴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10亿元、成山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02.6亿元。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1家、省级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5家、省级瞪羚企业55家。年内,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山东省独角兽企业。

【创新平台建设】依托“1+4+N”高端平台体系,初步形成1个研究院牵头、4个优势平台支撑、25个专业平台协同的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实现重点产业链公共创新平台全覆盖。至年底,全市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省级40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家、省级30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11家。

【数字化转型】至年底,全市建成5G基站5106个,实现市、区(市)核心区域、重点区域室外连续覆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达152家,威海市获评国家“千兆城市”。加快建设“1+10+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蓝海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达50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达6个。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7家、市级84家。

【绿色制造】至年底,全市有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14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累计认定市级绿色工厂4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3家,威海南海经济开发区获评市级绿色园区。建成文登化工产业园、南海化工产业园、临港塑料助剂产业园3个省级化工园区,三角(威海)华盛轮胎有限公司、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等5个化工重点监控点通过省级认定,全市化工企业入园率达38%。

【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全市有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161家,资产总额541.8亿元,从业人员5万人。主要产品有计算机外设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电子测量仪器、通信设备等。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4.1亿元,利润18.8亿元。该产业入选首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自动化设备产业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  全市有规模以上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企业42家,资产总额1255.9亿元,从业人员近5万人。主要产品有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及植物药、生物药物及基因工程药物等10个系列2000余个品种规格。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08.4亿元,利润102.7亿元。该产业入选首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  全市有规模以上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企业325家,资产总额1115.8亿元,从业人员7.2万人。主要产品有大型数控机床、压力容器、电机、风机、航空地面设备、特种船舶、房车、各类子午胎、曲轴、钻夹头等。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8.5亿元,利润41.2亿元。该产业入选第二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文登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  全市有规模以上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企业151家,资产总额495.9亿元,从业人员2.8万人。主要产品有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镁铝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光电光热材料、耐磨材料、高性能钨钼材料、纳米材料等。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1亿元,利润46.6亿元。该产业入选第三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

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  全市有规模以上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企业245家,资产总额581.5亿元,从业人员3.9万人。主要产品有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品、冷冻调理食品、即食休闲食品等,其中冷冻调理食品、浓缩果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0.5亿元,利润24.6亿元。该产业入选首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荣成海洋生物食品产业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产业  全市有规模以上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产业企业243家,资产总额264.8亿元,从业人员3.6万人。主要产品有服装、纺织、钓具、房车、游艇等。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8.5亿元,利润11.2亿元。该产业入选第四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

【优势产业链发展】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链企业42家,以威海威高国际医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医药与医疗器械较为齐全的产业链条。威海威高国际医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开发10个系列2000余个品种规格主导产品,其中医疗器械进入全球15大细分市场中的11个,空心纤维透析器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5位、全国第1位。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企业55家,以威海光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为代表,碳纤维生产企业搭建涵盖“装备制造—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碳纤维制品—检测分析”的全产业链研发生产能力。

轻纺服装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轻纺服装产业链企业147家,龙头企业有迪尚集团有限公司、金猴集团有限公司、威海市联桥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威海海马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威海市山花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等,产品涵盖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地毯、皮革制品、产业用纺织等。迪尚智慧时尚生活方式集成创新平台入选全国首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平台)。

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产业链企业37家,龙头企业有捷普电子(威海)有限公司、联想图像(山东)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荣成歌尔科技有限公司等,配套企业包括山东华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亿和精密工业(威海)有限公司等,激光打印机年产能达1700万台,智能终端产品年产能达1200万台,80%以上的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

海洋食品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海洋食品产业链企业215家,龙头企业有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市宇王集团有限公司等,构建生物遗传育种、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培育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2022年水产品产量达317万吨。

轮胎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轮胎产业链企业20家,龙头企业有三角集团有限公司、成山集团有限公司等,配套企业包括贝卡尔特(山东)钢帘线有限公司、腾森橡胶轮胎(威海)有限公司、威海市润通橡胶有限公司等,拥有6类5000余个品种产品,涵盖乘用、商用等多个领域,远销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三角集团有限公司、成山集团有限公司分列世界轮胎百强排行榜第22位、第28位。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企业51家,其中修船、造船企业16家。龙头企业有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等,产品涉及多用途集装箱船、客滚船、重吊船、科考船、豪华邮轮、半潜船等15类40余个品种。威海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游艇出口生产基地和玻璃钢船艇生产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

汽车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汽车产业链企业85家,其中17家企业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汽车生产企业公告目录。龙头企业有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荣成康派斯新能源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汽车(威海)制造有限公司等,拥有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威海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山东双连制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关联配套企业,优势产品涉及曲轴、转向节、刹车片、玻璃等。威海市是全国房车生产集聚区、空港地面设备生产基地,荣成市获评中国房车产业出口基地。

钓具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钓具产业链企业46家,龙头型企业有威海光威户外装备有限公司、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等,形成碳素及复合材料、竿、导环、轮、饵、线、专用设备研发制造、会展贸易等全产业链条,钓竿销售量占全球市场份额60%,当地配套率达80%以上。威海市是全国重要的钓具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先后获评中国钓具之都、中国钓竿之城等。

电机产业链  全市有规模以上电机产业链企业31家,龙头企业包括有研稀土(荣成)有限公司、山东华力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文登奥文电机有限公司、山东力久特种电机有限公司等,产品涵盖船用民用三相异步电动机、高效电动机等1500余个品种,形成产品研发、整机装配、分工协作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威海市是国内重要的电机制造基地。

 

——数据来源:《威海年鉴(2023)》(年鉴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