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概况
民俗方言
发布时间:2023-01-18 09:10 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民  俗

  【概况】新石器时期东夷先民就在威海依山靠海繁衍生息,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大约朴鲁为多”“淳直”“仁厚”“尚质少文”。相传秦始皇曾于境内召文士登山颂德而“文教大兴”。由是,“人知教子”“世重耕读”,风俗丕变、“质有其文”。淳朴仁厚之古俗与“俗尚礼仪”之新风蔼然交融,成为境内民俗传统最突出的特色,传承千年。因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和其他条件各不相同,在风尚习俗的某些方面,亦显示出多样性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以渔业为主的沿海渔村,其生产、生活、禁忌和信仰习俗多有不同;而同为农村或山村,因生产行业、生产技艺之不同,风俗亦各有别。

  历史上,威海地区民俗也因移民、航运、外出谋生等原因,不断与区域外相互交流。此为境内风尚习俗多样性的又一重要原因。如有些节日习俗,邻村之间往往明显不同,正是明清以来大量移民带来的各地不同民俗文化与境内习俗兼容并存的结果。宋代产生于江南的“妈祖”信仰,随元代海运的兴起传播到境内沿海;而清初以来延续300余年的闯关东,不但将威海习俗带到东北,也将东北风俗携回家乡。如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和人参的故事,在威海和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农历正月十五到祖茔送灯、看灯碗水汽和灯花大小预卜当年旱涝丰歉等产生于东北长白山区的满族古俗,在当地早已失传,但在威海各地却得以保存。

  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威海民俗也随之不断演进。辛亥革命后,男人剪辫子,女人禁缠足,各种封建礼教逐渐废除,出现新的社会风尚。英国租借威海卫,把西方一些风俗传入境内。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府成立后,不断破除封建陋习,树立新的社会风气。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中外交流的日益畅达,具有时代气息、兼容中西文化特色的民俗事象逐步增多。

(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方 言

  【概况】分布在威海市辖区内的汉语方言,称威海方言。威海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中的胶东方言。威海方言在李荣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属于胶辽官话区。威海方言具有胶辽官话的一些基本特点,例如:声母分尖团,如:精≠经,积≠基,尖≠坚;趣≠去,妻≠期,千≠牵;相≠香,西≠希,线≠现。普通话读“ts,ts,s”声母的字,方言中分为两组声母,例如:知≠枝,耻≠齿,超≠抄,处相处≠楚,书≠梳。中古日母字方言里基本读为零声母,例如:乳=雨,荣=永,人=阴,日=椅,染=眼,软=远,等等;少部分读为l声母,例如“仍扔锐”等字。中古端组合口呼韵母,方言里大多丢失韵头u而变读为开口呼,例如“段tan、对tei、推t‘ei、团t‘an、村ts‘en、蹲ten、孙sen”等字。普通话中,韵母为e而声母为零声母或舌根音的部分字,方言读为uo韵母,例如“饿蛾河”等字。中古咸深摄韵母和山臻摄韵母合并读为n韵尾,没有主要元音鼻化现象,这一点跟其他山东方言有所不同,例如“胆蓝三暂寻林餐滩难但赞线天前端真春顺纯村”等字。中古平声次浊字,无规则地分化为两类读音,一部分为阳平,另一部分为阴平,即蓝≠兰,南≠男,鱼≠余。清声母入声字基本归入上声,例如“急笔曲出黑福桌窄切质拍歇说发”等字。威海方言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青少年与中老年之间,有新派、老派的差异,表现在新派词汇上有比较明显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而老派则更多地保留着地方特色。但这并不是威海方言的主要内部差异,威海方言的主要内部差异表现在地域上。根据其内部差异,威海方言大致可以分为3个片儿,即环翠片儿、文荣片儿、乳山片儿。

(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分享到: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