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情深 生死与共
——从马石山英雄群体谈党政军民关系
 
发布时间:2023-09-01 14:30 访问次数: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党政军民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根本是党群关系。威海作为红色革命热土,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党政军民关系融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传统源远流长。从马石山突围战英雄群体的壮举中,考察革命战争时期威海地区的党政军民关系,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政军民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英雄群体舍生救民的牺牲精神彰显人民军队的宗旨

1942年11月,日本侵略军抽调大批日伪军,并纠集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秦毓堂等部共计2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短短两天时间,仅马石山及周围村庄,房屋就被焚烧过半,粮食、牲畜等被洗劫一空,500多名军民惨遭杀害。

11月23日,敌人对马石山地区“收网”,数千名群众身陷绝境。八路军指战员挺身而出,发起救援父老乡亲的突围战,涌现出“十勇士”“十八勇士”等一大批英雄群体。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同日军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中,到东海专区执行任务途经马石山的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六班10名战士,本已突破日军包围,但看到群众被困,他们义无反顾,三次返回日军包围圈,成功转移近千名群众,最后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在敌人冲到山顶的最后时刻,三人紧紧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壮烈殉国。这就是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与“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齐名的“马石山十勇士”。

仅11月23日一夜,胶东军区各部队就牺牲400多人,从日军包围圈中救出6000多名群众,平均每救出15名乡亲就牺牲一名指战员。

2014年,“马石山十勇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马石山十勇士”旗帜作为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第一个英模方队的旗帜,在天安门前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人民军队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军队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其人民属性。以“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英雄群体,不仅展现出中华民族敢于反抗外来侵略者、宁死不屈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亲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保持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是我们这支军队的特色,军队与人民的这种骨肉之情和鱼水关系,永远无法分割。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威海人民为党为军队无私奉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上获得翻身、经济上获得土地的威海人民,把党和军队当作自己的主心骨和自己利益的代表,心甘情愿地为党奉献、为军队付出,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物出物。当时,胶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军政学校、兵工厂、医院、育儿所、服装厂等,均设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威海境内,威海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们。

威海人民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先后参加了抗战秋季攻势,乳山、文登、荣成、威海卫收复,胶东保卫战、威海保卫战等战役战斗,他们大力支援我军作战,表现出高度的勇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为支援前线,威海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参军支前热潮,展现出母送子、妻送郎、一门数人参军等动人场面。在连续几年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威海人民节衣缩食,从人力、物资上不遗余力地支援前线,不断升级地方武装,组织子弟兵团和民工随军征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威海党组织和威海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6.5万多名青壮年参军,在册牺牲烈士达2.3万多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

为做好“优抗”工作,各村对抗日军、工、烈属的土地实行助耕代耕优待,对生活困难者根据情况分别给予定期补助和临时补助。各村都制定了拥军公约,群团组织把抗属的挑水、烧草、磨面等活计全部包了下来,形成“抗属光荣”的浓厚气氛。各县普遍开展“劳军”运动,群众踊跃捐钱捐物。不少妇女把自己的亲人送上前线后,在后方勤劳地生产粮食、纺纱织布、缝军衣、做军鞋,涌现出“陈大娘”等一大批拥军楷模。

自1942年起,胶东育儿所10年间精心养育了1200多名红色后代,即使在侵华日军残酷的扫荡中也无一损失。当时的部队领导人动情地说:“乳山母亲用母爱创造了人间奇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政军民关系引发的思考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马石山十勇士”精神永不过时。保持党和军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优良传统。过去,我们依靠它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今天,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任务,我们更要保持和发展这种政治优势,更加密切党群、军民关系,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一)密切党群血肉联系,必须教育党的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弄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共产党掌权为了谁,怎样才能掌好权、用好权。党群关系不协调,主要在于党员干部,根本原因在于极少数党员干部没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诫我们,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各级干部一定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绝不能把“职权”变“特权”。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群众监督极其重要,建立健全群众对党员干部权力的监督机制极为关键。

(二)密切党群血肉联系,必须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党制定纲领和路线的出发点,是党忠实代表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正是从党给他们带来政治经济利益的变化中,逐渐认识到党是他们利益的真正代表,才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军队,为党和军队付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了一定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这是我们党之所以得到群众拥护的根本所在。

(三)密切党群血肉联系,必须调整处理好改革中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矛盾。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必然带来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出现新的情况,并具有过去不曾有过的复杂性。如果处理不当,一些利益矛盾就会尖锐地表现出来。必须正确调整改革中的利益格局,妥善处理改革中的利益矛盾,这既是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利益就是我们党的最大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事业成败的高度,强化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真正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天职,把实现群众的愿望作为最大的事情。

如果说,血肉相连的党政军民关系,在战争年代主要表现为鱼水相依、生死与共,那么在党执政后,我们一定要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记取苏联、东欧一些共产党由于脱离群众导致“翻船”的教训,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密切党群关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