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方志馆地情展览策展实践 |
|||||
|
|||||
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地情、国情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当前,各地方志馆的建设方兴未艾。威海市方志馆建设是从2018年开始进行实质推进,目前进入库房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地情展览布展施工的阶段。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感受最深、最艰辛的要数地情展览的策展。这里就围绕威海市方志馆地情展览策展的历程和实践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地情展览是方志馆建设的核心任务 作为新兴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志馆对我们是全新的挑战。工作初期阶段,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国内已经出版的方志馆建设专著进行学习,研究国家、省两级对方志馆建设的规范意见和标准,对国内已经建成的比较成功的广州、杭州、湖州、东营等方志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学习考察思考,我们把威海市方志馆基本功能概括为“四位一体”:面向全市各行业的市情信息集藏展示利用中心,面向系统内的方志编纂和业务培训中心,面向海内外的地方史志研究交流中心,面向大中小学生的乡土教育基地。方志馆核心建设任务有多项,包括地情展览、库房和信息化等。我们认为,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应该是地情展览。原因有三:第一,地情展览是微缩的地方志,是地情之集大成者,是方志馆价值的核心。早在2011年,朱佳木同志参加杭州市方志馆设计方案论证会时就指出,方志馆应当定位为地情馆,“作为地情馆的方志馆,应当是以一个行政区域为单位,用沙盘、模型、塑像、展板、影视等形式,全面介绍该区域内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就是说,把方志书中的文字变成实物,把平面的东西变成立体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展示地情和国情”。方志馆地情展览,是区域地情的微缩和集成,是快速认识了解一个地方的最便捷、最权威、最全面的平台和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地情展览是方志馆的门面。第二,地情展览的综合性全面性权威性,最能体现方志馆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在方志馆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有人问我们,方志馆是干什么的?你们的书放在图书馆不行吗?博物馆、规划馆不是也有展览吗?我们就要解释,方志是什么,它全面、权威,是百科全书,是其它任何场馆无法代替的。事实上,也正是这些疑问强化了我们做好地情展览的决心。只有做好了地情展览,系统展示出一方区域的自然、政治、社会、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才能真正体现方志馆与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等的不同,才能体现出方志馆存在的独特价值。第三,地情展览是开展乡土教育最真实的依托,是方志馆活力的源头。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方志馆的生命在于馆藏资源,但方志馆的活力在于乡土教育。方志馆建成了,怎样避免门可罗雀、发挥不出应有的社会效益?乡土教育是我们的王牌!有了地情展览,组织开展大中小学生开展乡土教育的研学活动就有了现实的、绝佳的依托。让孩子们通过研学志书了解自己的城市可能比较困难,但集合多种现代展示手段的地情展览却可以做到老少咸宜。开展中小学生的地情研学,还可以发挥1+N的带动效应,影响孩子的父母、祖辈,保证方志馆有持续的热度,实现方志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地情展览要有明确的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地情展览要做的,正是展示出一个城市的独特历史和精神特质,展示她引以为傲的禀赋和性格。一个好的地情展览,首先应当让本地人看了有认同和归属,让外地人看了有概览和启发。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外出学习,我们对威海市方志馆地情展览的基本任务和功能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就是要把威海地方区域文明基因表达和解读好。那么怎么样才能表达和解读好?立足点在哪里?就是要有高度凝练的区域特性概括。从这个立足点出发,我们抓住威海市最主要的自然禀赋和核心的文化传承因素,来总结自己城市的特性,确定地情展览的主题。实践中,我们把威海三面环海、山海相拥、秦汉礼日、千年古县、学风蔚然、漕运要地、设卫御倭、甲午之地、天福起义、绿色宜居等地域自然和文化核心元素反复揣摩,在历时两年多的展览大纲起草过程不断演化深化。威海方志馆地情展览大纲主题的主要演进过程可以概括为:“文泽八方、威震海疆”——“长学之风、节义之地”——“崇文尚义、向海而生”——“崇文重义、山海福地”——“崇文尚义、人居福地”。大纲主题的每一次演进,实际上呈现着我们对这方土地人文特质认识的深化和演进。当然,展览主题的演进不是孤立的,是与展览大纲的演进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三、展览大纲要突出地方特色 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看见,是传承的第一步。地情展览就是要让人们看见自己的根。关于展览大纲的起草,我一直强调要讲清楚“区域人文特质的基因传承,国家民族视野的独特贡献”,这22个字是我对地情展览内容的基本认识。前面一句是讲内容,后一句是讲格局,只有两个方面讲全了,才能讲清楚这方土地的精气神,才能真正激发这方乡人的自豪感。展览大纲的内容应该反映地方志全域性、独特性、资料性的特点,但它毕竟容量有限,不可能全盘托出。我们在大纲的起草修改过程中,逐步明确了基本遵循:朴实为本,厚古薄今;个性鲜明,有所取舍;资料准确,有志为证。它要能系统、真实、生动展示威海的风采,传播威海文化,讲述威海故事,彰显威海独特之美。威海市方志馆展览大纲的起草历经五轮大的修改过程,前后30多稿,其结构的主要演进过程见附件。 为了方便比较,演进结构图只列出分部和一级目,我们在反复修改中列到了三级目甚至更详细。这里列出的是主要的演进,实际上中间还有很多次小的结构演进进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起草过程中每一轮大的修改,我们都组织市域内的社会文史专家进行研讨,充分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2019年11月,我们还抓住全国方志馆建设经验交流会在东营召开的时机,在省委党史研究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省方志馆领导组织与会的全国各地方志馆建设的专家专门对我们的展览大纲进行了研讨论证,这些同志全部经历过地情展览策展的“实战”,对提升我们大纲的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经过耐心的反复修改,经历痛苦的增删取舍,我们对大纲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反反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演进图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纲结构有一个繁简反复的过程,结构繁杂的时候,有10个部分、35个一级目。我们最后确定的大纲,主体(除序厅和方志外)由建置沿革、自然环境、物阜海昌、多彩风情、文化揽胜、人物春秋六部分组成,一级目保留了18个。对现在的大纲,我们感觉是比较满意的。当然,大纲结构应该保留几部分,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和需求,没有一定之规。 四、要形成高质量的展览创意文本 有了比较成熟的展览大纲,是不是就可以开始展览设计了呢?实际上,在我们的前期考察中,了解到许多城市的方志馆地情展览就是这样做出来的。按照考察得来的经验,我们开始也是这样操作的。一般情况下,大纲有了,参考资料有了,展览公司就会开始展览方案设计。有的展览公司为了争取项目,甚至主动代甲方起草展览大纲。但随着设计文案的推进,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展点的确立、资料的选择和文字的准确上。设计人员再有才华,毕竟不是区域文化的研究者精通者,一方区域文化的精气神,那些包含在文化深处的亮点、表象之下的支点、传承之间的节点等,一个外来者是无法在短时间内体会得到的,更毋宁说将其充分表达出来。大纲解决的是要“讲什么”,但没有解决“怎么讲、用什么讲”的问题。针对展览设计推进中的问题,我们下决心组织本土的专家团队,对大纲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形成展览的创意文本,把应当使用的材料找出来,把需要使用的材料组织好。在创意文本的起草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资料准确性,努力做到“有志为证”,同时也尽量提供形象化的材料,并注意各部分内容的相对均衡。如讲述威海的历史沿革,注意列出相对应的各个时期历史地图及威海当时的区位;讲述威海明清时期的漕运历史,注意列出史籍中的相关记述及图照线索。为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威海市志》等大量本地地情书籍的基础上,还购买研读了《山东历代方志集成》《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中国历史地图集》《山东历史地图集》等权威资料。为了便于掌握材料,我们专门编辑了《历代典籍文献中的威海》,既为文本的起草提供了依靠,又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地情资料。最后形成的成熟的创意文本,文字量超过5万字,将来略加编辑,就是一本浓缩的威海地情简本。这些,都是我们策展过程中产生的非常有价值的副产品。 有了成熟的创意文本,还需要将其转化为可以上墙的展览设计文本,这个时候就需要展陈公司设计人员的深度参与了。其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要的总结,文字的简练,内容的排布,图照的使用,多媒体制作和文物复制。我们的经验,有了前面的展览创意文本,展览设计文本就相对容易得多了。 威海市方志馆地情展览已经进入施工阶段了,我们很期待她的诞生。我们知道,我们的创意文本和设计文本并不完美,在实际布展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这样那样的修改和完善;在将来的开放运行中,也会招致这样那样的批评,而且批评会伴随展览的始终。但我们坚信,每一次的修正,都会让我们与这片土地贴得更紧,对她爱得更深。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