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忠诚担当——胶东儿女大参军、大支前、大运兵、大调干
 
发布时间:2022-01-04 14:18 访问次数: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胶东是一片大义担当、忠诚奉献的热土。抗战胜利后,作为革命老区和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前线,胶东肩负着参军、支前、保卫家乡等多重任务。胶东人民为保卫自己的政权和胜利成果,书写了大参军、大支前、大运兵、大调干的壮阔篇章,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参军

兵源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线逐步拉长,兵员更新补充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一环。胶东作为重要的兵源基地,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解放区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革命战争时期,800万胶东人民先后将50多万优秀儿女送进人民军队,走出4个集团军,7.6万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各占同时期山东省的三分之一左右,10万多人因伤致残。其中,仅威海就有6.4万多名青壮年参加人民军队。

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参军热潮。“参军状元村”“参军模范村”“参军模范家庭”“一门三烈”等不胜枚举,各县市在参军热潮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例。

从1945年10月至1949年春,胶东先后组织发动了5次大规模参军,28万多人参加解放军,占同时期山东解放区参军人数的48.45%。1947年春,为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胶东地区约有10万人参军,其中,威海卫市仅6天时间就有8800多名青壮年争相报名参军。荣成县埠柳镇虎台村,只有二三百户人家,80多名青年民兵集体参军,被誉为“虎台连”。

从地方武装逐步升级为主力部队,是威海乃至胶东组织发动参军的主要特点,既保证了兵员的高素质,又保证了充足的后备兵源。胶东的兵源素质好,思想进步,纪律严明,文化水平较高,大多数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部队的骨干,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和战斗模范。

参军意味着牺牲。据统计,山东省革命烈士超过3000名的县市共有16个,其中胶东就有12个。威海共有革命烈士2.3万多名,其中文登区7800多名,位居全省第一。

大支前

把亲人送上前线,前线都是亲人。解放战争时期,胶东作为华东战场的后方,肩负着空前的支前重任。胶东尽其所能,成为山东支前民工最多、派出干部最多的地区之一,规模之大、贡献之巨、影响之深,令人震撼。

解放战争时期,胶东支前民工达280多万人次,占山东支前人次的1/4,其中威海约8.6万人次。胶东人民无偿提供了大小车辆81万辆、担架73万副、牲畜24万头、船只1640余艘、粮食20亿斤、被服1万件、军鞋124万双。

整个胶东的支前工作,从志愿临时出差到定期义务出工,从分散组织到有领导的集中组织,从就地服务到越境出县、出省随军服务,从负责后方勤务到担任火线抢救、运送弹药,逐步走上有组织、有领导的轨道。支前热潮遍及胶东各地,“车辚辚,马啸啸,支前大军人如潮”的壮烈场面随处可见。

胶东广大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抬担架、运军需,靠着两条腿、两副肩膀,跟随解放大军南征北战,出色地完成了抢救伤员、运送给养弹药、押解俘虏、架桥修路等各项任务。成千上万的胶东民工参加和支援了莱芜、孟良崮、临朐、兖州、济南等战役以及淮海战役、沪杭甬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和长山列岛的战斗。其中,仅莱芜和孟良崮战役就有30万胶东支前大军;在淮海战役中,胶东出动随军常备民工、民兵约12万人,占整个战役的50%左右。

胶东人民除了积极参军参战、随军支前外,还在后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支前运动。在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发动纺纱织布、做军鞋、捐钱捐物运动,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一批又一批军需物资。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对军人和支前民工家属实行土改分田优先、固定专人代耕、政府救济等优抚政策,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大运兵

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山东主力部队迅速开赴东北,“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必须全力以赴,越快越好。”1945年9月底至12月上旬,山东军区先后组织3批约7万主力部队挺进东北,绝大多数从胶东渡海北上。胶东成为重要的战略转运基地和交通枢纽。时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政委的萧华曾深情地说,数万大军之所以能顺利地越海北上,胶东沿海的广大群众是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的。

1947年5月,胶东军区成立海防办事处,总部设在俚岛关沈屯村。荣成县政府奉胶东行署命令,在俚岛峨石山村成立胶东东海转运站,主要负责向东北运送军队干部、粮食,从东北运来武器弹药等。

1947年8月,2万多名北渡干部相继到荣成待命,受到全县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招待。由于运送北渡干部的汽船太少,荣成县政府组织了10余只木帆船协助转运。渔民们不顾个人安危,不计劳动报酬,争先恐后抢着完成任务。

国民党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期间,俚岛港成为胶东军用物资集散地,每天从辽东半岛运来的军火物资达几百吨。1947年9月至1948年6月,往返运输物资59506吨,其中从港口向内地转运物资41853吨,护送北渡干部20335人,胜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大调干

抗战胜利后,为接管、开辟和建设新解放区,根据中共中央及华东局决定,胶东地区先后抽调7000多名党政干部随军北上、南下、西进。胶东干部大都有文化、有觉悟、有能力,像种子一样撒向全国各地。

随军渡海北上。1945年9月,中共胶东区委按照上级指示,抽调3000多名地方干部,随主力部队渡海赴东北开辟新解放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剿匪斗争,建立人民政权。

奔赴中原。1948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3个纵队和一批地方干部做好渡江准备,到江南开辟新解放区。根据华东局安排,中共胶东区委抽调1151名干部随军,奔赴中原。

成建制南下。1948年秋,全国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决定从华东地区抽调1.5万名干部南下,全部由山东负责。其中,从胶东抽调3650名干部,配备50套党政领导班子。为保证南下干部质量,东海地委书记宫维桢等大批主要领导干部纷纷南下。

远征大西南。1949年上半年,蒋介石残余部队向西南败退。为不给敌人喘息之机,西南地区务必迅速建立新生人民政权,急需大批随军干部前去接管。6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三万八千干部的布置》。中共山东分局根据中央指示,从胶东地委以上机关抽调114名干部南下,同时,一批胶东支前干部在胜利完成支援济南、淮海、渡江战役任务后直接被抽调南下。由于蜀道艰难,此次行军被邓小平称为“小长征”。胶东干部随第二野战军开赴四川东部,接管新解放区,开启了建设大西南的宏伟篇章。

胶东干部支援新解放区建设,足迹遍布东北、中原、华东、西南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他们远离家乡亲人,远离和平安宁环境,在陌生艰苦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到接管和建设新区的工作中去,加深了新区人民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帮助新区干部快速成长,在艰险的对敌斗争中,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胶东这片热土和人民,用朴素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凝聚起“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