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威海地区蓬勃向上的文化建设 |
||||
|
||||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盛衰荣辱、生死存亡。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制定了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文化方针政策,开展了抗战文化运动,为保障抗战胜利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引了前进方向,凝聚起伟大力量。 胶东抗日根据地是山东省建立最早、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形势最稳定的根据地。在开辟、巩固和发展、壮大根据地的过程中,胶东和威海地方党组织领导抗日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同时坚持不懈进行文化建设,动员群众、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在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抗战时期威海地区的文化建设背景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军在整体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但敌人无法控制每一个村庄,因此新生的抗日武装具有较为广泛的活动空间。从1940年4月开始,荣成、文登、威海卫和牟海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建立,1940年9月东海专区成立,区、县、乡(村)三级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完善。 在党组织和各级政权组织的领导下,各县、乡(村)相继成立了教师抗日救国会、学生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儿童团等群众抗日救国组织,为威海地区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健康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反过来又极大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建设。 二、抗战时期威海地区的文化建设历程 威海地区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全面、由少数人宣传到全体人民开展文化运动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抗战全面爆发到1940年上半年。这一时期,在中共文荣威边工委的领导下,以培养抗战骨干、进行抗日宣传为重点,成立了抗日救国民众动员委员会、国难教育研究会、抗战文化供应社、学生抗战话剧社、战时邮局等文化组织,主要任务是联系农村的知识分子,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和抗日政策,培训抗日骨干,发动群众特别是青年参加抗战,负责提供抗战书籍和宣传材料,编印小学教材,创办不定期小报和新文字刊物,翻印毛泽东等撰写的书籍和文章,等等。中共荣成临时县委的《每日快报》、中共胶东特委的《大众报》、中共东海地委的《昆嵛报》相继创刊,发行量由几千份增加到1万多份。 中共荣成临时县委书记曹漫之、宣传委员李耀文,在荣成县城成立了烟台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下设演讲队、歌咏队、戏剧队,表演生动活泼,经常这个村没演完,另外几个村就派人来请。1937年12月,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发展到80多人。1938年3月,中共胶东特委成立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后来发展壮大为胶东抗大;4月,仿照延安创办胶东公学,两所学校培养了数千名党政军骨干力量。 第二阶段,从1940年下半年到抗战结束。随着抗战形势发展,威海地区党组织在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同时,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 威海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在解放区克服种种困难,创造条件办教育。各县抗日民主政府都设立了教育科,除敌占区外,每个乡设立1处中心小学,每个村设立1处初级小学,先后创办了东海中学、二牟联中、荣威联中、文荣威联中、文牟联中和文登师范、荣成速成师范、威海师范、胶东蚕丝学校等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各县采用识字班、夜校、冬学、读报组等形式,对不识字的农民进行文化启蒙,扫除文盲,不少妇女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抗日民主政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解决教育经费。1941年,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颁布《胶东战时小学规程》规定,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对抗属子弟无力求学者,或家境赤贫学生成绩优良者,可享受全免费之优待,对家乡被敌人盘踞不能得到供给之学生,亦给予全公费之优待。教育经费来源除利用原来的教育款产外,主要从各村上缴公粮中按一定比例拨出。师生开荒种田自给自足,发动开明绅士、富商捐助钱粮、土地房屋,帮助办教育,基本解决了教育所需经费。 大力推行“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类似于后来的汉语拼音),提高识字速度,许多不识字的青年、妇女很快就能识字了。当时政府的“公事”(政府通知、文件)全部使用“新文字”,由于日伪敌特不认识“新文字”,对保密、防特起到了一定作用。 为了解除妇女干部的后顾之忧,抗日民主政府筹办胶东育儿所,先后养育了1200多名革命后代。在艰苦条件下,党和政府尽最大努力保障孩子和乳母的生活,尽管日军对胶东抗日解放区进行了频繁残酷的“扫荡”,但育儿所的孩子在工作人员、乳母和人民群众的严密保护下,无一损失。 根据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艺活动,解放区的农村普遍成立了俱乐部,经常举办歌咏活动,演出《大生产》《反对二流子》《打鬼子、捉汉奸》等活报剧,宣传队或文工团不时排演一些小型话剧,全民文化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抗战时期威海地区的文化建设经验 抗战时期威海地区的文化建设,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领下,一批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文化人士为争取民族独立、追求和平民主进行的一场伟大文化壮举,持续时间长,活动形式多样,群众参与广泛,形成抗日情绪高涨、进步文化活动繁荣的生动局面,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群众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是威海抗战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每迁移到一个村庄,师生总是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房东庭院拾掇得利利索索,而且注意遵守群众纪律。农忙时节,学生积极帮助烈军属干活,栽地瓜时帮助担水,种小麦时帮助推粪,专拣重活干。群众普遍反映,共产党教育的学生就是知道劳苦大众的疾苦。正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革命才最终取得胜利。 其次,坚持文化服务于现实,是抗战时期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威海地区创办的刊物有20多种,发行数百万份。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使人民的文化水平、政治觉悟、抗战热情显著提高,党的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为夺取抗战胜利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再次,先进的大众的文化,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威海地区党的组织基础好,早期党员中干部知识分子多,群众觉悟高,这是抗战时期威海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抗日救亡文化工作非常活跃,开展了全民性文化普及教育,干部士兵文化素质高。抗战文化活动还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和文化新军,地方武装、民兵组织持续发展壮大,不断充实主力部队。同时,先进的大众的文化成为团结人民的精神动力。抗战胜利后,威海作为华东战场的后方之一,担负起艰巨而光荣的支前重任。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威海地区作为大后方全力支持新解放区建设,输送了大量兵员和干部,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发展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为抗战时期文化繁荣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各县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教育,除了小学教育外,创办的文登师范、荣成速成师范、威海师范、胶东区东海中学等中等以上学校,在校学生达2000多人,形成以文登为中心的教育网和知识群,改变了落后的文化面貌,为威海地区抗战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开展群众性抗战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抗战文化和抗战精神,让威海的抗战文化资源更好地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发挥凝心聚力作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