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初期“三军”中的“王氏十二姐妹”看胶东女性的觉悟与奉献
 
发布时间:2021-05-14 16:16 访问次数: 作者:邵洁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胶东是山东红色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进行红色革命较早的区域。早在1923年,胶东地区开始建立党组织。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中共中央全面抗战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引下,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领导发动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揭开胶东人民武装抗日序幕。从此,胶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英勇不屈的胶东女性在血与火的残酷战斗中,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奋勇向前,为祖国及自身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共胶东特委在天福山起义后组织发动了威海起义等抗日武装起义,通过一系列的战斗,胶东党组织发动和领导的抗日武装,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起义的成功激发了胶东人民的抗日热情,壮大了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三军”及领导机关走出山沟,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一批批爱国青年踊跃参军,文登、荣成、牟平、威海等市县的一些女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决然的走出学校,离开家庭,投身到抗日队伍中来,参加“三军”政治部领导的宣传队,跟随部队进行家庭访问、演剧、唱歌、办识字班等形式多样的具有感染力的抗日救亡宣传,有不少人在接受抗日宣传后参加到抗日队伍中,其中包括一些有觉悟的女学生和一些深受压迫的家庭妇女,抗战初期闻名胶东“王氏十二姐妹”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在抗战初期,“王氏十二姐妹”闻名胶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胶东地区无数的知识分子、文化人、青年学生, 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毅然投入到火热的战斗生活。抗战初期,12位不愿当亡国奴的女青年和受压迫的家庭妇女,不约而同的选择在同一天,走出学校,离开家庭,到达文登大水泊报名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投身到抗日队伍中,她们就是“王氏十二姐妹”。

抗战初期,尽管斗争残酷、环境恶劣,但参加抗日队伍的女同志的数量却越来越多,12 名胶东女青年能在同一天参军也恰证明这点。为了不连累家人,她们隐瞒身份,改名换姓,统一改姓“王”,按她们到达的时间先后,按报名顺序,而不论年龄大小排序号,又为了便于工作,分别改名为“王大”至“王十二”。

1938年1月19日,中共荣成特支书记曹漫之通知河山话剧社的李淑媛与蔡玉君到文登县大水泊报到,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抗日队伍。20日,俩人经过一天的奔波,率先到达“三军”驻地大水泊村。为了保密,不使家人受牵连,当天晚上,李淑媛就主张改名,大家都表示同意。李淑媛又提议,咱们大家都改为姓王。有了姓,名怎么起呢?12个女同志酝酿了一会儿,杨桂芬说,就按数字起,从1到12的叫。蔡玉君建议,不按岁数大小,就按来大水泊报到这天的先后起名,从王大、王二……一直叫到王十二吧。

存在的问题是王八这个名字不雅,怎么办呢?几个女同志形成共识,咱们干革命,打鬼子,起个临时名字,管它雅不雅。于是就按报到的时间,排起了名字。因为李淑媛与蔡玉君同时来报到,也是最早的一对姊妹,李淑媛比蔡玉君大一岁,李淑媛就叫王大,蔡玉君叫王二,王爽兰排第三。林治惠排第四,从文登来的一位女同志排第五,荣修春排第六,从牟平南乡(现乳山)来的一位女同志排第七,杨桂芬排第八,刘成排第九,从荣成荫子来的女同志排第十,周文排第十一,梁淼排第十二。

王氏十二姐妹中,代表人物是“王大”李淑媛和“王二”蔡玉君,俩人早在1937年参加过抗日活动,都是荣成党组织负责人曹漫之、李耀文等领导的抗日团体荣成河山话剧社宣传队的骨干,在他们的领导影响下,两人思想进步,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多年来,“王大”李淑媛(王达)和“王二”蔡玉君(王军)两人仍坚持用当年参加“三军”换过的“王”姓。

王大,即王达,原名李淑媛,是荣成城里一村人,参加革命前在济南上中学。1937年6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7月,在烟台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做宣传工作。1938年1月,参加埠柳乡校起义,后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到地方,在胶东区妇救会工作,1940年1月,任胶东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1941年兼任胶东“女子中学”校长。抗日战争结束后,任胶东民主妇女联合会会长。1946年1月改名王达,随军行动。后南下四川,建国后任四川省委委员,省广播电视厅厅长兼书记。

王二即王军,原名蔡玉君,荣成成山镇三村人,出身商人家庭,15岁就读于山东省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学生时代就参加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6月回到荣成,冲破家庭的羁绊,积极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烟台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做宣传工作。1938年1月,参加埠柳乡校起义,后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负责妇女儿童和宣传工作。同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五支队国防话剧社指导员,后调任山西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女生连区队长。1939年后,到延安学习,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生连区队长、排长,后转入军事学院俄文学校学习并任区队长。1943年,在中央党校二部学习。1945年8月,受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派遣,王军随爱人吕其恩到东北开展敌后工作,任安东市妇女联合会主任兼安东市育才学校校长、辽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哈尔滨市总工会主席、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主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第六届、第七届黑龙江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王三,即王靖(王婧),原名王爽兰,荣成崖西大山口村人,家庭殷实,中学毕业后,到大水泊参加抗日队伍,随“三军”西上在部队做宣传工作。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参加山东分局工作团到蒙阴县帮助工作,担任县委委员、妇女工作部部长。后在山东纵队司令部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王靖在黑龙江省委党校担任领导。

王四林治惠,文登文城镇峰西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读书学习时接触进步书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婚后不到一个月,就突破重重阻力离开包办婚姻的婆家,到南马村担任小学教师。天福山起义后,林治惠步行40里赶到大水泊村参加“三军”,随“三军”三路由东海地区转战到西海地区,为发动妇女走出家门抗日支前,挨门逐户宣传,组织了妇救会。由于工作大胆泼辣,样样工作干得出色,战友们都称她“王四泼”。在部队里关心同志,战友们的衣服脏了她抢去洗,鞋子破了她帮助补,同志们亲切地称她“王四大姐”。调到胶东党校学习期间,1939年12月胶东党校和大众报社奉命转移时,在掖县河南村被日军包围,面对敌人的包围,临危不惧,与敌人搏斗壮烈牺牲。

仅通过“王氏十二姐妹”的四位姐妹的经历可以看出,在上世纪30年代,“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旧道德、旧礼教还比较严重阻碍着广大妇女的思想解放时,国难当头之际,在抗日救国形势鼓舞下,以“王氏十二姐妹”为代表的胶东妇女能够敢于冲破陈旧的观念束缚,能够克服重重阻碍,舍弃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勇敢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动中,在部队里与男同志一样,站岗放哨、发动群众、行军作战,不怕流血流汗,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坚韧的成长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王氏十二姐妹”实际在一起生活和战斗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她们跟随“三军”三路西上蓬黄掖地区,在艰苦环境中出生入死,忘我奋战,出色地完成了宣传、民运、医务等各种工作任务,后来队伍不断扩大,又经几次合编,很快就分散在各个地区各单位从事妇女工作,并逐渐成长为当时胶东比较出名的妇女干部。她们用实际行动,为胶东妇女树立了英勇参战的榜样,在胶东一些老同志心中,一提起“王氏十二姐妹”,都津津乐道。

二、追溯胶东红色革命史,革命战争年代里胶东女性的觉悟与奉献

“战争,让女人走开”。然而,胶东的女性从未逃避血与火的惨烈,在国难当头时,巾帼不让须眉,义无反顾,以柔弱肩膀担负起了抗日救亡的重担,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血洒胶东。为的是什么?

“王氏十二姐妹”中的“王四”林治惠舍家参加抗日队伍后,给丈夫家书一封,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信中开首写道:我要向你告辞了。我走后,望你不要伤心!望你答应我,国家为日本残害到如此地步,不停地骚扰,知它何时太平,并且此事最危险不过,生死存亡难料,怎能等待我的回归呢?与君相约,倘我一年不归,你当急选良缘匹配,以接香火。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能为小节而忘大义,为图个人安逸,而丢掉爱国心”,这就是胶东女性的仁与义,胶东女性向来以贤惠著称,她们不仅热爱自己的家庭,更深明大义、通情达理,热爱自己的祖国,她们献身革命事业,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她们对家国深切的热爱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脉之中,这就是胶东女性的觉悟。

林治惠的丈夫毕务滋得知后,于1938年10月抛弃舒适的生活,也参加抗日游击队,入伍半年壮烈牺牲。1944年8月,林治惠三妹林治华(现名林淑媛)在姐姐牺牲后,为了继承遗志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其二妹林治桂也参加了革命。

“王十一”周文,威海崮山巨崖村人。参加革命前已出嫁到泊于家镇大邓格村。她思想进步,在带领村中妇女绣花织布的同时,组织青年妇女上夜校。1935年,大邓格中心党小组成立,发展她为中共党员。1938年初,周文听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驻扎在文登大水泊,说服亲人,忍痛撇下五岁的女儿,带领四、五个女同志一起参军。后又说服丈夫和妹妹周武参加了八路军。先后在荣成县妇救会、威海县妇救会、胶东区做妇女工作,负责组织妇女纺纱织布,颇有成绩,受到胶东区党委表扬。

胶东是革命的老区,以“王氏十二姐妹”为代表胶东妇女历经磨难,不屈不挠,成为对敌斗争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为胶东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她们身上,既有胶东妇女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更体现了担当民族大义、富有家国情怀、勇于牺牲奉献等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是胶东女性勤劳勇敢、忠贞不屈、百折不挠、逐步觉醒并自觉走向革命、投身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象征。

在血与火的战争中,胶东妇女积极投入到抗战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了抗战。她们或巾帼不让须眉,成为军中花木兰;或用母爱特有的柔韧耐力,把儿孙送上战场,为前方将士照料孩子。她们是胶东“王氏十二姐妹”,是解文卿、张晶麟、于敏,也是俞宽增、肖国英、姜明珍;她们是妇女担架队的一员、是妇救会的一员,是为掩护女八路而一齐剪成短发的众多女青年中的一员,是担任后方的生产劳动、开办与参加各种合作社一员,是胶东育儿所舍命哺育革命后代的红色乳娘群体,胶东妇女为胶东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胶东广大妇女为了自身解放,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战争洪流,战争改变了妇女们的思想、生活和行为,锻炼了她们的意志力和力量,她们在战斗中成长,妇女运动在残酷的斗争锻炼和考验中发展壮大。正是有了广大妇女的觉醒和英勇奋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有了无数妇女先辈们冲破封建桎梏,为求得自身解放和民族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才有了今天妇女解放的胜利成果。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三八”节纪念大会上说:“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现在打日本,要妇女参加,生产要妇女参加,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他还说:“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

三、党组织的唤醒和引领是胶东女性觉悟和奉献的根源

上世纪初,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中,最底层的是妇女。她们不但受到君权、父权的压迫,而且还受到夫权的压迫。妇女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没有独立的人权,更没有参政权。  

在土地革命时期,1934年4月,中共中央妇委《关于开展妇女工作问题给山东分局的指示》指出:要认真帮助妇女解决切身利益问题;注意吸收先进妇女入党;加强与上层妇女的联系;帮助开展没有我们政权和军队地区的妇女工作。

针对妇女地位低下,不利于开展革命工作,1936年6月,时任中共胶东临时特委书记理琪同志在《给各级党组织的一封信》中,指出了妇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妇女工作的重要性: “妇女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环,同志们努力吧,不可把这一环摈除于革命长链之外,或松了这一环。占半数的妇女要不参加革命,革命的成功是要增加极多的困难。中国妇女是受着两重压迫,一是帝国主义的剥削,一是封建的旧礼教制度。在组织妇女斗争时,要注意各地妇女受痛苦的不同性,农村中的妇女,她们的痛苦主要的是旧礼教,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教育不平等、没有财产继承权、离婚的不自由、寡妇不能再嫁及丈夫姑翁等无理打骂。若开口教农村妇女革命,必不能得到她们的兴趣,一定要给她们组织妇女会,先与旧礼教斗争,然后再告诉她们仅仅妇女斗争,不与庞大的革命阵线联合起来,是不能得到决定的胜利的”。

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指领下,胶东的共产党人和八路军部队,从抗战开始,所宣传的、所奉行的、所实践的就是动员民众进行抗日,实现民主,改善民生。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感受到共产党和八路军是为国家为民众包括为自己谋利益的政党和军队。共产党人在发动群众中注重唤醒妇女,并将她们组织起来,使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不仅得到了物质利益,而且得到了人的尊严。这种解放是人性的解放,获得了解放的妇女,则奋起为民族独立而战斗。

在反封建压迫、要求参加抗日斗争的过程中,胶东妇女挣脱了禁锢,“王氏十二姐妹”中的“王八”,即杨桂芬,出生在山东蒙阴县一个贫苦家庭,十岁时被人贩子卖给石岛一家饭店当丫头,几年后又转卖他人为妾,十二个姐妹中属她的身世最苦,在反对封建压迫、要求参加抗日的斗争声中,经过多次挣扎、反抗,受尽折磨的她最终决定参加抗日队伍。

1938 年3 月,中共胶东特委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政治部下设妇女股,组织妇女跟随部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革命,过去“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胶东妇女成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同月,胶东第一个村级妇救会在牟平县(现乳山市)凤凰崖村成立。同时期,“三军”总部开办了军政干部学校,训练军政干部。每批学员中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妇女,这些女学员大多“三军”各路、各单位抽调。 1938年月4月,“三军”西上蓬黄掖,文登、荣成、牟平、威海等县市留下一批妇女骨干,坚持敌后妇女工作。

为了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1938年7月、8月间,中共胶东特委指示,除了因工作必须留队的少数人外,在部队工作的女干部,脱下军装,换上便衣,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大多数女干部转移到地方,担任专职的妇女工作。特委也成立了妇女部。8月,特委决定成立胶东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党内称“妇委会”。筹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会员,建立各级妇救会。到1938年9、10月蓬莱、黄县、掖县相继成立了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胶东的妇女工作初步打开局面。

1939年4月29日,山东分局妇委会通过《妇女救国会宣传大纲》,明确提出妇女救国会的性质与任务;要求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妇女都参加到妇救会中去;开展抗日斗争;争取妇女解放;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努力。9月,胶东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胶东400万妇女有了自己的组织。各级妇救会领导广大妇女开展反封建斗争。开始,有些妇女要参加妇救会、上识字班,公婆爹娘不愿意。妇救会就通过个别动员,召开会议等形式,进行细致的工作,说服思想落后的老年人。对个别造谣生事的坏人,则进行必要的斗争。随着反封建斗争深入开展,妇女们提出婚姻自由、寡妇再嫁、反对公婆丈夫的打骂虐待等要求,妇救会和抗日民主政府,积极支持妇女们正当要求,提倡和支持寡妇带产改嫁,确保她们的经济利益。各级妇救会领导胶东妇女群众运动,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关心和维护妇女的切身利益,动员和组织妇女为抗日战争服务。从此,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妇女工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起来,胶东的妇女运动日益发展壮大,胶东妇女成为对敌斗争中一支重要力量。

胶东妇救会通过举办妇女识字班、创办刊物等形式向妇女们宣传革命道理。旧社会的中国妇女长期受封建礼教的统治。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农村妇女,绝大多数是文盲。为了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斗争,必须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抗战一开始,妇救会就把扫盲工作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主要组织形式是成立妇女识字班。结合文化教育,向妇女进行抗战和革命政策的宣传。对于家务中孩子多或年老体弱,不便参加学习班的妇女,组织炕头学习班,内容经常更换,很受妇女欢迎。有的地方在识字班里成立读报小组,让妇女们学习实时政治,识字班提高了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积极分子和抗日骨干。    随着反封建进一步发展,广大妇女由于本身的团结斗争,转向配合农民要求减租等大的政治斗争。

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胶东妇女踊跃支前。积极募捐,掩护伤病员和地方干部。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兵源当然是人民群众。胶东妇女在动员参军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成绩。队伍的发展和战斗的胜利,时刻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援。抗日武装初建时期经费困难。当时的口号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各地妇救会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积极募捐。掩护伤病员和党政干部也是妇女工作的一个方面。

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经受了战争的洗礼,胶东妇女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投身到对敌斗争的革命洪流中,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经历的苦难、创造的业绩、付出的汗水和奉献的生命,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