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方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
|||||
|
|||||
互联网大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8.3%。伴随着互联网的大普及、大发展,互联网思维向全社会拓展与渗透,“互联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由电商、工业、金融、商贸等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拓展,给方志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背景与新契机。 方志事业大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方志事业赢来了大发展的时代,一轮修志基本结束,二轮修志启动,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至2008年,全国出版第一轮省市县三级志书5800余部;编纂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名胜古迹志16000余部,乡镇村志2000余部;整理历代方志2000余部;出版地情书6000余部;编辑年鉴2000余种2008年开始。自2008年至2014年,全国累计出版规划内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5900多部;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2万多部;乡镇志、村志4000多部;整理旧志700多种,累计整理2000多种。伴随着方志建设实物成果的大丰收,依托于地方图书馆系统与地方史志系统,地方志的网络化、数据化也取得巨大的成果,比如,作为地方志网络载体的地情网站建设全面发展,全国省级网站达到26个、市级网站近200个、县级网站470多个。这些都是方志文化建设的“互联网+”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 “互联网+方志”遇到的挑战 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其它智能终端外设产品的不断普及,当代社会发展呈现出万物互联、虚实交融、智能数据、泛在计算、云端存储的趋势,从最初的数据化、网络化逐步向物联化与智联化方向发展。信息传播更加大众化、便捷化、多元化,传播的速度快速提高,传播的内容从有中心的系统化向无中心的全时空扩展,智能化将人的时间更加碎片化。这种发展态势对地方史志工作的对象、流程和结果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使得由传统而来的方志文化建设正经历着一次从形式向内容的自我革命与进化。 我们应该看到,在两个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前方志文化建设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存在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缺乏互联网人才。地方志工作的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学文科出身,年龄结构偏大,往往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并不十分了解。另外,由于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还不是很多,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对于精通计算机、网络建设人才的引进还不够重视,加上在待遇方面也难以吸引高精尖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地方史志系统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习惯于传统工作思路与方式,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缺乏专业基础,因而无法更有效地将史志工作与“互联网+”方式相融合。 2、缺乏互联网思维。地方史志基于历史展开各项研究工作,易于将对“互联网+”的认识简单化,将“互联网+”的理解简单化,认为方志文化建设的“互联网+”就是数据电子化、网络化,是传统方志建设与互联网的简单叠加,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方志文化的建设与“互联网+”的结合并不紧密,更像是物理性的结合,产生不了化学性的成果。 “互联网+方志”的应用研究思路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方志文化建设的“互联网+”应用提供了整体的方向。“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新的业态,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不断重构人们的交流方式、人际及其社会关系,基于网络的各种交互逐渐成为生活常态。在科技大发展时代,如何将“互联网+”深刻融入各行各业,如何给方志事业加上“互联网+”的翅膀,解决当前地方史志系统在“互联网+”方式下的挑战,推动方志的事业的更好发展,应该有三方面的举措: (一)互联网思维的建立 互联网思维有六大特征:大数椐、零距离、趋透明、重分享、便操作、惠众生。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与建立并不是要改变地方史志工作的方向与方法,而是为方志文化建设引入新的思维方式,巩固方志文化建设里重数据的优势,改善原有方志文化建设在大众化、开放性与分享性方面的短板,只有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于方志文建设的全过程,方志的“互联网+”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二)互联网方法的引入 在方志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史志编纂工作当中,引入基于电脑及互联网等工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篇目设置时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在数据资料的采集、分析与校对环节采用表格工具、搜索引擎及数据检索、拼写与语法自动检查工具;通过网络交流群组的建立有助于沟通讨论的进行,提升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的效率。这些互联网方法及工具的引入不能替代史志编纂的原有工作方法,但是作为补充可以提升编纂工作的整体效率。 (三)互联网载体的建设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史志的互联网载体也在不断演进,发生着变化,方志文化建设的互联网应用就需要依托这种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方面要建设好地情网,根据本地地情,设置好网站栏目;一方面建设好志书、年鉴、地情书数据库,如有必要,增加旧志库、地方志理论成果,收录了当地历朝历代志书和本级地方志机构编纂的方志理论著述,尽可能提供可以将本地方志文献全覆盖的互联网载体形式;在地情网与数据库之外,积极探索专业方志微博、APP及微信公众号的载体建设,这种微运营媒体建设可以有效扩大了方志资源的服务受众群体,与阅读受众之间关系更为密切,互动更为直接,通过网络收集到的社会各界对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流,促使地方志工作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互联网服务的完善 对于方志成果的利用,“互联网+”方式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服务的完善方面,方志文化建设要围绕提升用户体验(UE)展开,主要是功能性、内容更新与易用性的完善。在功能性方面,网络载体的选择与功能设置需要覆盖读者与浏览者的使用需要,比如地情网及数据库可以通过网络链接,能够浏览、下载网页、数据库数据。要具备信息、关键词检索功能。除全文浏览外,还能提供邮件、打印、下载等功能;检索功能人性化,提供一般检索、高级检索、作者编辑检索、索引检索等多个检索层次和入口,给用户带来很大便利。内容及时更新与维护是“互联网+”的重要核心,如果载体处于无人管理更新,缺乏时效性及完整性的状态,其存在的意义就是零甚至是负面的,因此,必须要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全面更新。对于易用性方面,尽量减少不必要流程,缩短网页层级,栏目设置清晰,主次分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在互联网服务的环节,自上而下的载体与容建设应该与自下而上的用户需求收集相结合,使得方志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更容易形成良性发展的姿态,打破方志文化建设与普通民众的距离隔阂。 (五)电子商务手段的应用 地方志工作是由财政负担投入的公益性的文化基础工程,但是有投入也要考虑产出,重社会效益也要需要重视市场规律,最大程度减轻财政负担。因此,通过互联网载体及电商平台实现地方志成果的网上推介与销售,使得地方志的关注者与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轻松地购买到所关注的志书、年鉴、地情读物等,这样的手段既能实现一定的财政收入,也是方志成果的有效推广方式,有助于方志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 结语 方志文化建设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是方志文化建设与网络时代相呼应的需要,是方志文化建设与时俱进获得时代活力的需要,是方志文化建设实现地方志三大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赋予方志文化建设以更强大的活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