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在威海时间考
 
发布时间:2020-12-14 14:41 访问次数: 作者:耿祥星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六安人。段祺瑞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的主要骨干之一,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北洋三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直系、皖系,段为皖系军阀首领,1913年曾任代国务总理,于1916-1920年和1924-1926年两度控制北京政府,分别出任国务总理、执政府执政等职,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为大家所不熟知的是,这样一位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人物,曾先后在威海的军营生活工作达八年之久。本文试图廓清其在威海的具体时间,以期引起有关研究者的注意,进而深入挖掘这段史料。

初到威海军营的时间

有关段祺瑞初到威海时间的记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1881年投靠堂叔,到山东威海军营当一名小军官。(《中国通史》第十二卷第二十章,白寿彝主编)

2.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公年十七岁。公堂叔从德公任山东威海军营官,公往投补营哨书。哨,清代勇营编制,百人为哨、三哨为旗、五哨为营。哨书,哨中承办文书的小吏。(《段祺瑞年谱》,吴廷燮撰、章伯峰整理,中华书局,2007年)

3.1881年,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徒步数十天跋涉二千余里来到山东威海,投靠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收留在军中作哨书。(博雅人物词典-安徽-合肥-肥西县人物段祺瑞)

4.段祺瑞女儿段式巽:“1882年,父亲18岁时,有邻居沈姓老人要到北京探亲,父亲得到家里同意,和沈老同行,随身只带了一块银元,基本上是步行到北京的。”“所以我们家里人常说,我家是一块钱起家的。”(《追忆先父段祺瑞》

5.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巽:1881年,我父亲16岁,就是从那里(注:合肥城西桥)跋涉2000里去威海从军的,又考取第一名官费进入德国柏林军校。(《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巽:父亲一生不做汉奸》,作者戴健)

6.1881年,17岁的段祺瑞投靠在山东威海某部队营官的堂叔段从德,得补上一名哨书。(《段祺瑞传》,徐海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7.1881年,17岁的小段走出了精彩人生第一步——小伙子由合肥出发,只身步行二千里到山东境内投靠族叔——时在军中任管带的段从德。(腾讯《大家》2016年1月16日,《段祺瑞:安徽的孩子早当家》,作者端木赐香)

8.安徽学者胡晓编著的《段祺瑞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罗列了第二、第四两种说法。

上述说法中,比较权威的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和吴廷燮所撰、后由章伯峰整理的《段祺瑞年谱》,时间记载都是1881年。吴廷燮(1865-1947),字向之,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末曾任民政部右参议,宪政编辑馆编辑。1914年任政事堂主计局局长,1916年至1928年任北京政府国务院统计局局长,同时任清史馆编修,参加《清史稿》编纂工作。其在1938年撰写《合肥段执政年谱初稿》,当年刊行了线装铅印本。2007年经章伯峰整理,改名为《段祺瑞年谱》,并由中华书局出版。作为段祺瑞的同龄人,且从事修史工作,吴廷燮这里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有意思的是,在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巽那里反而有了两种说法。其本人发表的《追忆先父段祺瑞》是在1992年4月,作家戴健采访她并写出《父亲一生不做汉奸》一文的时间是1991年3月,两篇文章不仅对段祺瑞离家的时间和去向的说法不同,而且对段祺瑞其时的年龄说法也不同。大概16岁的说法是指实岁,18岁的说法是指虚岁吧,这或许是记忆上的问题,毕竟段式巽当时已经90高龄。综合前面各种不同说法分析,笔者认为,段祺瑞应是1881年夏秋时节来到威海。

离开威海军营人天津武备学堂的时间

关于这一点,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段祺瑞)1885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据胡晓编著的《段祺瑞年谱》记载:1885年,李鸿章接受淮军大将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建议,奏准在紫竹林创办北洋武备学堂,命天津海关道周馥负责筹备,后又派杨宗濂为总办,拟选拔一批淮军士官和弁兵入学。段祺瑞闻讯后,遂报名应试,成绩优异,被录取为一期炮科学生。

另据《李鸿章年谱长编》(刘忆江,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记载: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公历1885年6月19日),李鸿章奏请创设武备学堂于天津,聘德人为教习。安徽六安名人馆记载:1885年6月,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受到李鸿章的器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廷燮所撰、后由章伯峰整理的《段祺瑞年谱》中记载:“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公年二十岁。是年同邑李文忠公鸿章创办武备学堂于天津,公报考,取列前茅,遂辞哨书,入堂肄业,学习炮科。”这里的记载段祺瑞1884年入学是不准确的。因为天津武备学堂创建于1885年,段祺瑞不可能在1885年以前入学。但关于段祺瑞从武备学堂毕业的时间,两本《段祺瑞年谱》都记载为1887年。考虑到当时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制是一年左右,据此,推断段祺瑞应是1885年9月入学,1887年初毕业分配到旅顺监修炮台。又《李肃毅伯奏议》中记载,李鸿章《创设武备学堂折》是光绪十一年( 1885)五月初七日。因此可以确定,段祺瑞是在1885年9月离开威海军营到天津武备学堂入学。此后,段祺瑞从北洋武备学堂学习一年多以后,以“最优等”成绩毕业,被派往旅顺监修炮台。1888年冬,李鸿章奏准选派北洋武备学堂学生出洋,赴号称陆军最强大的德国学习军事。段祺瑞考取第一名,与其他4人于1889年春抵达德国,以官费人柏林军校,系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1890年秋,段祺瑞从德国归来,奉派为北洋军械局委员。

第二次来威海军营及离开威海时间

白寿彝《中国通史》的有关记载是:(段祺瑞)1888年被选送德国深造,并到克虏伯兵工厂实习。1890年回国任北洋军械局委员。次年赴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算学和炮学教习。威海武备学堂,又称枪炮学堂、炮法学堂,是经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提议,由驻威绥、巩两军统领戴宗骞呈请李鸿章上奏朝廷批准,于1891年设于威海金线顶的军事学校。吴廷燮所撰、章伯峰整理的《段祺瑞年谱》中记载:“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公年二十七岁。奉派赴威海办理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胡晓编撰的《段祺瑞年谱》采用了上述说法。至于段祺瑞是当年几月又到了威海,尚无准确记载。

1894年7月,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爆发。近年看到有文章说,日军进攻威海时,段祺瑞曾与学生一道为阵地搬运炮弹,抗击日军。事实上,1895年初战争结束,日军占领威海卫。根据《马关条约》及《另约》规定,威海卫口湾沿岸4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靠近或驻扎,此时段祺瑞及学生肯定也不可能留在威海了。不过,离开威海卫段祺瑞又到过哪些地方,史料并无一一明确记载,只记载到了1896年初,段已在自己的安徽老家。这时他接到了袁世凯调他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兵的电报。有关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段祺瑞)1896年调任新建陆军炮队统带,并任随营学堂监督兼代理总教习。从此成为袁世凯的亲信和北洋建军的骨干。吴廷燮所撰、章伯峰整理《段祺瑞年谱》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年)公年三十二岁。奉派为新建陆军炮队统带,驻天津小站。”胡晓的《段祺瑞年谱》沿用了这一说法。

据《李鸿章年谱长编》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十月二十二日,督办军务的奕诉、奕勖以及李鸿藻、翁同稣、荣禄连衔合奏,请命袁世凯等督练“新建陆军”。史料记载,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陆军大臣荫昌推荐人才。1896年初,段祺瑞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

而近年来出版的《民国名人全纪录》一书中,则对段祺瑞接到袁世凯电报时,其在安徽老家的一些情况有一段较详细的记载,说接到袁世凯的电报时,段祺瑞正在家准备完婚。袁世凯闻知此事,立即再发一电,一是说婚姻大事理应先办,去小站报到可延迟几日;二是贺喜,并有银票一张,作为贺礼。

近年来看到文章说,段祺瑞1896年初是从威海卫调到天津的,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臆说。因为如上所述,甲午战后中国军队不可能还留在威海卫,而且上引三种史料中,不仅无一提到段是从威海卫去天津的,而且有资料还明确记载,段祺瑞正在安徽老家“完婚”。所以段祺瑞第二次离开威海的时间,只能是在1895年甲午威海之战结束时或更早一点。

大体上概括一下段祺瑞在威海从军的时间,第一阶段为1881年夏秋至1885年9月,第二阶段为1891年(月份不详)至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合计应有8年以上的时间。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