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革命遗址遗迹开发与地方党史宣传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14 14:40 访问次数: 作者:张修成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2016年年初以来,经过系列深入的调研考察活动,经中共威海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并付诸脚踏实地的行动:强调精品意识,保护与开发结合,充分整合提升威海的党史、改革开放史等相关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底蕴,以甲午战争与英租时期历史遗迹为主体,全力打造以“甲午国殇·民族复兴”为主线,以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灵魂,以回答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主题,以党员干部教育为主、覆盖社会各层面、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山东省综合性教育基地,讲好中国故事和胶东故事,生动再现发生在胶东的甲午战争国殇史、红色胶东革命史和民族复兴奋斗史。教育基地的刘公岛、天福山、马石山等9大旧址和场馆自6月份正式运行以来,要求参观学习培训的部门单位应接不暇,社会反响强烈,影响较大。初步的实践表明,教育基地已经成为巨大的推动力,提振了许多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儿,同时也提升了威海的城市内涵和多重魅力。

一、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的酝酿产生

(一)教育基地酝酿的初衷。威海是近代以来中国屈辱史、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的一个缩影。作为曾经的甲午国殇战场、英租国耻之地、曾经的革命老区,今天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新的环境新的形势下还能否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红色胶东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怎样正本清源,解开许多人心里诸多困惑的疙瘩,让人们继往开来,充满信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答案是,整合提升现有红色资源,打造教育基地是个好办法。利用独特优势打造民族复兴教育基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党史国史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服务于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所在。

(二)教育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近几年来,威海市在红色文化整理研究、革命遗址修缮保护等方面成绩突出,红色场馆集群提档升级,各处展馆规划建设系统全面、建筑风格颇具特色、陈列内容丰富多样。

一是甲午战场遗址的知名度。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基地龙头刘公岛很多历史遗迹遗址,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历史遗产。威海是甲午战争的主战场,作为清政府海军提督府和甲午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它是中华民族近代苦难史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段难以弥合的伤痛。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闻一多都有相关的文章和诗作。作为五星级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在全国甚至在世界有很高的知名度,研究机构和专家众多,各类成果丰硕。

二是丰富的红色文化保藏。胶东是革命老区,是红色政权发展很有特色的地方,也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之一,是近代以来中国屈辱史、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的缩影。她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天福山革命遗址、马石山烈士陵园、马石山十勇士及30多位烈士入选民政部2014年度、2015年度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以当地英雄于得水为原型的著名小说《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这“三花”系列,很有地方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力。

从地理方位看,威海仅是战争烽火中祖国版图上,一个远离中共中央红色中枢的血脉分支。然而,没有细流不成沧海,就是在这里,中共胶东党组织领导胶东人民书写出战争与和平的华彩乐章。在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血与火淬铸的光荣史册上,记载着胶东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由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发轫,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这支起初仅有80多人的队伍,连同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成为27、31、32、41四个军又2个师30个团。走出了胶东籍开国将军28名、胶东籍共和国上将19名,胶东籍将军总数达300多名。胶东传奇英雄于得水领导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北沿海地区和山东省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支以红军命名的革命队伍。

胶东子弟兵金戈铁马,壮怀激烈,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智取牟平城,血战雷神庙,驰骋大江南北,横扫朝鲜半岛,屡建奇功,仅四个军歼敌就达75万余人,打出了胶东雄师的威风,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800万胶东人民将50万优秀儿女送进自己的队伍,有7.6万多名将士为国捐躯,有10万多人因伤致残。山东省共有23万余名在册烈士,胶东烈士约占全省1/3。这里,涌现出张静源、张连珠、理琪、任常伦、杨子荣、于得水、郭永怀等2.3万多名革命英烈,涌现出李耀文、张万年、迟浩田、王海等数百名热血将军,涌现出谷牧、宋健、林一山等数百名治国理政的高级干部,涌现出“马石山十勇士”“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塔山英雄团”“潍县团”“南京路上好八连”等上百个英雄集体。

1937年,于作海一次在与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谈心时说:“我改叫‘于得水’怎么样?为了保护我,牺牲了很多父老乡亲,要不,我不可能在昆嵛山坚持战斗两年多。群众是‘水’,没有‘水’就没有我这条‘鱼’,我一辈子离不开群众,一辈子不能忘了群众。” 理琪说:“我们都是人民群众大海里的鱼,你改的这个名字,揭示了一个道理,水旺鱼兴,水枯鱼亡。

胶东革命史,是一部党政军民生死与共、舍生忘死、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的斗争史。深入挖掘这些历史史实中蕴藏的生动故事、感人事迹、崇高精神,对于教育和警醒后人,发扬优良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意义重大。

二、群策群力共绘教育基地蓝图

以中共威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霍高原任组长的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了10多次较大规模的研讨会、聘请中国社科院、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顾问小组,到北京、济南等地求教领导和专家,聘请临沂党性教育基地、重庆等地红色场馆建设专家前来指导,到延安、井冈山等红色基地考察学习,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市委党史研究室作为成员单位之一,参与和承担了其中的研讨、提纲撰写、资料征集等项工作。

(一)基地基本框架

1.基地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遵循和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符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精神,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坚持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准确性的高度统一。

2.基地主题主线。主题主线是紧扣回答“三大问题”、增强“四个自信”、实现“三爱统一”的主题和“民族复兴”的主线,内涵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落脚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整个展览路线和过程注重突出重点、展示亮点、回应热点、阐释难点。充分运用生动、直观、雄厚的教育资源,紧紧围绕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四个方面展开布局。

主要目的:聚焦 “三个三”。一是回答“三个为什么”: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二是坚定“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是实现“三爱相统一”: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教育对象:面向三大群体。一是面向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二是面向学生、军人、市民等社会群体;三是面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实现教育对象全覆盖。

教育内容:运用三大史实。一是国史,以近代史为主;二是党史,重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三是建设改革史,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育形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现场感受式教学、视频教学与专题讲授式教学相结合;二是讲理论与讲故事相结合;三是普及式教育与高层专家论坛相结合。

3.基地建设基本思路。立足威海、面向胶东、重在山东、兼顾全国。突出地方特色,采取数据(线索、现场、观点)+故事的形式,以小见大展示历史,以局部展现全局,以雄厚的载体和多样的方式,用事实说话、让历史发声,展现甲午战争国殇史、红色胶东革命史、民族复兴奋斗史进程,有力地回答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从而让广大干部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党的命运、国家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凝聚党心民心,推动科学发展,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4.基地三大板块系统构架:基地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三大历史时期(简称“革命、建设、改革”),沿着“国殇——抗争——复兴”的历史逻辑设置教育板块,实现主题展和专题展相统一,主题展统领专题展,专题展佐证主题展,设置了3大板块(甲午国殇与历史选择;红色胶东与民族独立;奋发图强与民族振兴)12个教学专题。

甲午殇思板块的载体是,甲午战争陈列馆、甲午殇思厅、历史选择厅,由“殇、思、择”三块组成。“殇”是展示甲午战败的过程,揭开历史痛处,触发学员的悲愤和思考。“痛定思痛”,“思”就是通过“历史会重演吗?”的设问,激发思考为什么历史一步步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思后要“择”——历史的抉择。“甲午殇思”是重点。

“思”的内容主要有六方面。一是落后就要挨打。政治上日本已经实行君主立宪,文化上日本已经普及小学文化教育,经济上确实不如大清国,但打完这一仗就富了。不管在落后、发展过程中还是强大起来以后,都必须常怀忧患、警钟长鸣。因为竞争是动态的,今天先进不等于明天先进,昨天强大不等于今天强大。二是腐败就要亡国。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腐败,腐败就要亡国。西方列强、东方日本都盯着我们。中国是他们既有的目标,他们想腐化、瓦解我们。要明了形势,时刻警惕。三是国家的竞争是综合竞争。竞争不仅仅是武器的竞争,更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竞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感觉武器不如人,就发展坚船利炮,仅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没意识到制度落后,没从文化上、政治体制上进行改革。四是发展是硬道理。咋咋呼呼、低眉顺眼都无济于事。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国际上没有地位,国内的矛盾化解不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不了,腰杆儿挺不直。五是要有民族精神。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一个闪亮的观点:人是可以被打败的,但是是不能被征服的。民族精神丢失了,就会像绵羊一般被杀戮。共产党人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靠的不是武器,靠的是革命精神。六是必须重在建党。中国出问题会出在党内,这是已经得出的正确结论。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建设好中国共产党。党必须体现其先进性和凝聚力、战斗力。

红色胶东板块。依托四大场馆,展现胶东早期党组织的奋斗历程,展示胶东革命烈士、著名将领、著名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及胶东人民顾全大局、攻坚克难,支援全国革命事业,形成的大后方、大参军、大支前、大调干的壮阔画卷。红色胶东是一个宝库,一座丰碑,总结提炼“红色胶东”现象独有的红色基因和文化渊源,引导人们学习弘扬红色胶东精神:

甲午国殇激发起民族使命意识。殖民侵略,无论是血与火的残酷,还是“温情脉脉”的麻醉,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哪里有侵略,哪里有外侮,哪里就有反抗!甲午国殇与英租殖民地的历史,激发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血性,这里的人们从未放弃为国家的图存而呐喊抗争……这里犹如一堆干柴,只要一遇火种,就会燃起冲天大火!

渔捕文化催生出同舟共济精神。大海变幻莫测,风浪历练意志!胶东半岛三面环海,大海铸就了这里的人们敢冒风险、刚强果断、奋勇抗争、同舟共济的意志品格。这种品格一经与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汇流,就会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

文登学文化造就出崇文重教传统。文登学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胶东文化现象。历史上,苏东坡曾留下“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的赞扬诗句。胶东人民崇文重教,知书明理,重仁义,识大体。丰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文化熏陶,使这里的人们拥有浓厚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卫所文化孕育出尚武崇军情结。建立卫所驱逐倭寇,抵御外侵固我中华!明朝时期,民族英雄戚继光以文登营为核心,在胶东沿海构筑起攻防兼备的海防体系,使这里的人们形成了不畏外侮、安民护国的强烈意识。

红色文化培养出无私奉献品格。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的铁肩担当起拯救民族的历史重任,带领人民不畏牺牲,勇往直前,与民族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胶东的党组织和人民军队高擎党的旗帜,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并肩战斗。共产党人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激励着胶东人民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以命相助——红色乳娘大爱无疆。乳山胶东育儿所旧址,通过乳娘事迹介绍以及当年乳儿的现场回忆,展现战争年代“群众对党生死与共、以命相助”的鱼水深情。1941年冬天,胶东育儿所成立,征选乳娘哺育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此后10多年间,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用超越本能的母爱精心呵护着1223名革命后代,涌现出许许多多类似舍弃亲子保乳儿、深山雪夜以体温温暖乳儿的动人事迹。在日军扫荡和频繁转移中,由于乳娘、保育员和人民群众的严密保护和精心照料,育儿所孩童无一伤亡。1952年,胶东育儿所移交乳山县。

1946年,胶东育儿所编印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在战斗中生长壮大起来的育儿所》。《胶东育儿所》档案编纂人谭波介绍称,这本小册子叙述了在胶东育儿所发生的故事,封面是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坐在雪地上,这个妇女的原型就是宫元花。宫元花是山东省牟海县(今乳山市)草庵村的一名农村妇女,1942年春天,当地东凤凰崖村妇救会会长找到了她,让她当孩子们的奶妈。1942年11月19日,上万名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拉网式大扫荡。《在战斗中生长壮大起来的育儿所》一书记录了保育员宫元花和李玉华抱着孩子上山躲避日军扫荡时的情况:“拉网扫荡的第二天,敌人的合击圈越来越紧,有些空手的人们都突围跑了,然而她们没能这样做,因为她们带着孩子。越是在这样的紧急时机,她们越是珍爱孩子,早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

奋发图强板块。依托郭永怀、沈秀芹事迹陈列馆、威高现场等四大展区,集中展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英雄代表人物风采。

以身许国——为民族振兴献才智。郭永怀是威海荣成人,享誉中外的科学家。他曾与钱学森合作写出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1956年回国后,他为发展祖国的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68年12月5日凌晨,因飞机失事牺牲,终年59岁。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郭永怀夫人李佩先生回忆说,在美国时,“许多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老郭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威高人。威高集团教学点,让无数参观者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扬眉吐气。从2.5万元税务周转金起家,到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第一品牌,威高人在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陈学利的带领下,缔造着威海民族企业发展史上的精彩传奇。目前,威高集团拥有400多种自主创新产品,80%以上为高科技产品,120多种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100多种高科技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20多个项目列入了国家各种计划项目。2015年,威高集团销售收入240亿元,利税约40.3亿元。通过企业创新发展历程,充分展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和威高的企业文化魅力,真切感受自主创新在推动民族走向复兴中所展现的强大力量。“企业的财富来源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这是陈学利对企业社会责任简单而有力的回答。把大爱融入企业的血脉,威高树起了一个又一个璀璨的公益品牌,成为公益领域的慈善先锋。

“复兴之路上的威海”和“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展,展现新中国和威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们充满信心继续前进。

在行进途中和各大现场,有序穿插设置专题授课(《甲午殇思》、《历史的选择》、《红色胶东现象的成因》、《汲取历史智慧,致力民族复兴》等)、自愿签名、献花祭奠烈士、重温入党誓词和音像播放(《烽火天福山》、《马石山十勇士》、《红色的爱》等专题教学片)等环节。

(二)基本成果及其运用

成果包括此前已有的和正在创作之中的两部分。主要成果是:《甲午!甲午》、《甲午风云》、《天福烽火》、《马石山十勇士》、《胶东育儿所》、《谷牧回忆录》、《传奇英雄于得水》、《红色的爱》、《乳娘》、《在战斗中生长壮大起来的育儿所》等。

正在创作中的3部基本教材:《甲午国殇》、《历史的选择》、《红色胶东现象》,专题片《“三花”与胶东革命老区》及9大场馆解说、授课、图文、影像物品等集锦小册子。

《乳娘》以山东乳山红色乳娘的感人故事为创作原型,通过当年育儿所的长大成人的孩子们,与当年的乳娘穿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展现忠心向党、知恩图报、坚贞不屈、慷慨无私的乳娘精神。在剧中,翟万臣扮演一名70多岁的革命后代,生活平定后回到山东寻找当年的乳娘。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翟万臣表示,情景剧《乳娘》演绎了人间大爱,彰显了军民雨水之情。他说:“很早以前就知道《乳娘》这个故事,但看了作品后依然很感动,在排练中更是经常忍不住感动落泪。”谈到此次塑造的乳娘人物时,高放数度哽咽,“当我第一次看到剧本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跟乳娘离的很近,我就是济南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学到了很多山东人身上的特性,同时我又是一个母亲,我也有自己的孩子,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做,会不会像乳娘一样做出这样的选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能做出这种抉择,是多大的一种爱。”

(三)社会公众的广泛踊跃参与

自5月20日起,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办公室在新闻媒体连续发布胶东革命史料征集公告,由此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故事1:天福山起义时的大刀和长矛,抗战时期的报纸、茶碗、军用铁铲……红色文物收藏者李永健花了30多年的时间,用四处收集来的藏品装满自己的屋子和人生。6月16日,他捐献出了40多件珍贵文物。李永健1966年参军,成了一名驯马战士。在一次驯马中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伤残疾,不得不转业退伍,后来走上了收藏之路。截至目前,李永健共收藏了1000多件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先后9次向威海市博物馆、冯德英文学馆捐赠革命文物600多件。在他看来,花钱收藏品,免费捐出去,收获和分享的过程比金钱重要得多。

李永健在方登岚宅村收过的一张部队借老百姓玉米面的欠条,让他感动了许久。“那张欠条上写着:‘借老百姓八斤玉米面,每年还一斤。’解放后,咱军人说话算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政府每年还人家,所以这段历史我要不去整理的话,别人就不会知道。我们要保护文化、保护这段文明,把碎落的文明捡到一起,收藏并传承。”李永健说。

故事2:85岁高龄的唐玉锦是烟台市福山区人,后定居威海。1948年参军,曾任护士班长、护士长、医务主任等职,先后荣立二等功等荣誉称号10多次,参加过国庆大典观礼。他介绍了自己整理的抗战歌曲集。据唐玉锦介绍,这些当时在胶东流传很广的抗战歌曲和小调,现在几乎听不到了。为了不留下遗憾,他下定决心,终于把这些抗战歌曲整理出来,并自费印成了册子。

故事3:一位20多岁的女孩许颖,受父亲委托,先后3次打电话给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办公室。5月25日中午,趁着下班时间,她赶到基地办公室,将家里保存了70年的一周《大众报》捐赠出来,并讲述了她外公的故事。原来,他的外公曾是一名响当当的机枪手,参加孟良崮战役时,一个劲地向前冲,手腕受伤都没感觉到,直到战斗结束后才发现骨折了……

故事4:为提升育儿所的档次,乳山市有关部门先后走访20多个城市,征集了768件文物,编写了《关于胶东育儿所的历史材料》,举办“乳娘”精神座谈会,编排吕剧《乳娘》,拍摄专题片《红色的爱之革命摇篮》。修缮后的育儿所设纪念馆和旧址2个部分、10个展室。[12]

故事5:崖子镇田家村是胶东育儿所所设地址之一。69岁的矫翠珍从1968年就住在村里一间老房子里,听说修复胶东育儿所遗址需要征用她的房子,她就主动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商量搬家的事情。矫翠珍的母亲刘炳卿就是抗战时期胶东育儿所的交通联络员,当时主要负责育儿所与烟台地区的联络工作。矫翠珍说,母亲退休后就住在这所房子里,直到去世前,还念念不忘抗战时期那段在育儿所的工作经历。

矫翠珍的邻居们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他们有的经历过那段历史,更多的是像矫翠珍一样从小就听着胶东育儿所的故事长大的。如今,这里将要建成一处红色教育基地,大家都很支持,主动配合搬迁工作。矫翠珍表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老一辈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美好生活。现在老人都去世了,修复遗址对他们是一种很好的纪念,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13]

三、教育基地投入运行的初步效果

在威海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经过半年时间的科学谋划、精心打造,投入使用以来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教育基地构架完整,系统性强,形式多样,动人心魄。因为是基地成员单位,笔者有机会多次到基地整个线路参观学习。行程中,我在扼腕深思、血脉喷张、振奋欲行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以洗礼。在此过程中,看到社会各界许许多多的干部群众、各类学校学生自发地到各展馆参观。由于讲解员较少,许多讲解员的嗓子听上去都有些吃不消,但他们仍然引领着不息的人流,精神抖擞地坚持工作。此情此景让我感慨不已。

6月26日至27日,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武韬一行到威海市调研指导关心下一代工作。武韬在调研中指出,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关工委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精心打造的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为新形势下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平台。

6月29日,来自全国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60多名专家学者、革命后代、乳娘、乳娘亲属及乳儿,在威海乳山举行了弘扬传承乳娘精神座谈会。抗战期间在乳山大地上,涌现出的马石山十勇士“四进四出”敌人包围圈勇救群众的英雄壮举和胶东育儿所乳娘们用乳汁哺育革命后代的感人事迹,是党和人民军队与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助的生动写照。为更好地保护革命遗址,弘扬传承乳娘精神,乳山市对胶东育儿所旧址进行了修缮,复原了历史原貌。与会专家学者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眼下,威海市正在继续秉承“铭记使命、无愧责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充满激情、苦干实干,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全力以赴,毫不放松,持续把抓好完善提升作为当前教育基地建设的工作重心,在五个方面着力:

着力在紧扣主题、紧跟形势上抓提升,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呼应衔接,及时将中央的新精神、新思想体现到基地建设各个环节中。着力在强化优势资源,优化整体布局上抓提升,以更加突出胶东特色,使培训内容更加丰满,课程设置更加科学。着力在增强现场感和生动性上抓提升,注重用好用活遗址旧址,丰富实物史料。着力在丰富细节、讲好故事上抓提升,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着力在加强师资和讲解队伍建设上抓提升,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