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 饰
 
发布时间:2020-10-20 09:11 访问次数: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用料 清代,服装用料有麻布、葛布、棉布、绸布等。葛、绸为境内特产。葛布尤以文登、荣成的最著名。清光绪《文登县志》载:“葛布出县中……海上诸山产葛最良,世谓之‘文登葛’”。至清末,葛主要用以结网捕鱼用,织葛布者渐少。绸布为柞蚕丝绸。境内昆嵛山地区是中国柞蚕起源地,《尚书·禹贡》中即有这一地区古代居民利用野生山蚕丝的记载。明、清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境内缫丝织绸极为兴盛,所产柞丝绸民间俗称“茧绸子”“山绸子”“疙瘩绸”,以“宁海绸”为最。麻布衣清初以前曾广泛流行,清末至二十世纪中叶渐被棉布替代。民间纺织的棉布通称“土布”“粗布子”,幅宽一般 1.2 尺。旧时,衣服布料多为蓝、黑、白三色,花布较少,主要是民间染房染的蓝底白花布,花卉图案风格近似剪纸。

20 世纪20年代后,工厂化生产的棉布逐渐进入市场,境内统称为“洋布”。主要有仁丹士林布、咔叽布、华达呢、条绒等。60 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曾大量纺织再生布做衣服,人们称之为“麻袋布”。70年代,境内开始流行化学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布,有涤纶、晴纶、锦纶、的确凉、涤卡等。另外,人造棉布及各种纱绸、劳动布亦大量上市。80年代,境内毛纺业兴盛,各种毛呢布料如海军呢、雪花呢、羊绒呢、兔绒呢等,一度成为人们秋冬服装的主要面料。90 年代末起,经过精加工的棉布、麻布、毛料成为高档服装用料的首选。

服装 上衣 自清末起,境内普遍流行的上衣主要有以下几种:

长袍 俗称“袍子”“大褂”,有棉、单之分,皆右开大襟,布盘纽扣。长袍为知识分子、商人、农村富家男子日常着装,一般农民只有做客或参加重大礼仪活动场合才偶尔穿着。20 世纪 50 年代后不再流行。

马褂 清代服装,流行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绸缎面料,衣身短,仅及腰脐,对襟或右开大襟。长袍外加穿马褂,为清代有身份男子之着装。俗语“长袍马褂”,不仅表示衣冠整齐,也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衫 俗称“小褂”“褂子”,有长袖、短袖两种。衫是晚春、夏季及初秋季节主要上衣,士农工商、男女老少皆宜。有对襟、大襟两种,布盘纽扣。老年人及妇女多穿大襟,青年人穿对襟。有蓝、黑、白各种颜色,女人有穿蓝印花布的。穿着最多的是白色,最讲究的是夏天穿的“茧绸子”小褂。20 世纪60 年代后,境内农村老年人仍多有穿着旧式小褂的,至 80 年代中期才逐渐不见穿着。

夹袄 俗称“夹袄子”“袄子”,春秋时节主要上装,男女老少皆宜。夹袄形如小褂,但裁制比小褂略肥大。一表一里,有大襟、对襟之分。海上渔民的夹袄则不限于一表一里,而是将多层大小不等的新旧布块,像纳鞋底子一样反复缝纳,做成的夹袄厚实坚挺。20 世纪 60 年代,旧式夹袄渐被淘汰,但渔民的夹袄直到 80 年代仍有穿着者。

棉袄。冬季服装,有大襟、对襟两种。老年人及妇女多穿大襟,但长短宽窄及布料颜色有别。老年男性穿棉袄多以长布带扎腰,将烟袋荷包插腰带上。中青年所穿对襟棉袄有一种长及臀部,俗称“撅腚子棉袄”。还有一种对襟小棉袄,短小紧身,谓之“贴身小棉袄”,最为农村妇女所喜爱,流行至今。20世纪 90 年代起,人们在春节或参加重大喜庆活动时,时兴穿对襟绸缎团花小棉袄,名曰“唐装”。不少人还将唐装作为冬季结婚礼服之一。同时,各种色泽鲜亮、轻便保暖、式样新颖的羽绒服成为人们冬季服装的新宠。

背心 也叫坎肩,无领无袖,有夹、棉两种。深秋及初冬时节,加着于外衣上,既保暖身体,劳作时胳膊的灵活性也不受影响,男女老少皆可穿用。还有一种作为内衣的背心,短小紧身,长仅及臀部或腰腹部,多套穿在衬衣或线衣上,至今仍比较流行。

下衣 长裤 有单、夹、棉三种。清代境内城乡男女裤式基本相同,皆为宽裆、镶腰,裤身多青、蓝、黑色,腰为白色。穿时裤腰向一侧折抿,故称“扭裆裤子”。扎裤腰用布带,谓之“裤腰带”,一般随便什么布条都可以,故也有戏称“铺衬郎当”的。而新婚青年男女,则必用红布裤腰带。老年男女冬天穿棉裤一般要扎裤腿。儿童穿的开裆裤,不扎腰带而用背带。新中国建立后,城镇男女普遍改穿西裤,而农村部分老年人仍偏爱“扭裆裤”,至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才逐渐不见穿着。

短裤 有长短之分,长者裤腿近膝,俗称“大裤衩子”,为男子夏季外穿。20世纪90年代末起,短裤也为部分爱美少女所喜爱,甚至成为夏季主要着装。裤腿短者称“裤头”“裤衩儿”,为男女内裤。男女青年结婚必内穿新缝制的“红裤头”。

套裤 有棉、夹两种,男女皆可套在长裤外穿用。形为两条单独缝制的裤腿,上口前尖后敞,似制服的两只袖子。前尖处缝一布带,穿时系在裤腰带上。穿套裤只护两腿,露出后臀。因其用料省,旧时贫寒人家的中老年人秋冬季节多穿单裤或夹裤外加套裤。

裙 旧时,境内富家女子时兴穿百褶裙,以丝绸六幅压折做成。农村平常人家女子结婚穿大红绣裙。平日下身穿单衣裙,上身着单衣,裙腰及上臀部罩在上衣内。

服装流变 英国租借威海卫后,随着海上商旅往来增多,上海等外地服装式样不断传入,人们的穿着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至 20 世纪 30 年代,境内除农村居民传统服装仍占主流外,城市居民的穿着是中式西式兼有,传统与时尚并存。既有长袍大褂,布衫短袄,也有西装、中山装、旗袍、呢子大氅等。家庭妇女手工织的毛衣、毛背心,机制的棉绒卫生衣、卫生裤也逐渐在城乡流行。

20世纪50年代起,中山装、军便服、学生服、工作服等成为境内男子的主要服装,统称为“制服衣裳”。女子时兴列宁服、连衣裙以及背带裙等。西服衬衫成为城乡青年喜欢的夏装,俗称“挽纱子”“坤衫子”。60年代,短袖小翻领港衫开始流行。此后,青年人穿旧式小褂者很少见。冬装则有大衣,式样多仿军棉大衣,蓝、黑、灰色为多,栽绒或毛皮做领,谓之“毛领子大衣”。有一种连帽棉大衣,名曰“棉猴”,亦为青年人所喜爱。另有小大衣,形如大衣,但长短仅过臀,也上毛领,两侧做斜兜,谓之“抄手布袋”。70年代前,小大衣是境内农村青年人人必备的冬装。“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款式新颖、花色艳丽的服装被视为奇装异服受到排斥,男女青年一度盛行穿军服。城乡居民穿着式样单调,且只有蓝、绿、灰三色。

80年代后,人们的衣着观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大革命”中一度绝迹的西服再度兴起,风靡城乡,逐渐取代中山装等,成为各界人士的常礼服。青年人则追求时尚、新潮,服装质料、花色、款式变化节奏加快、日新月异。夹克衫、休闲服、呢子大衣、呢子半大衣、风衣、面包服、羽绒服、蝙蝠衫、T恤衫、羊毛衫、绣衣、旗袍、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老板裤、健美裤、七分裤、九分裤、西装套裙、落地裙、短裙、一步裙等,或次第出现,或竞相流行,呈千姿百态,百花齐放之势。90年代起,一些款式新颖、花色艳丽的服装,亦被中老年人所接受。2000年后,境内城乡着装已无明显差别。

发型 男子发型 旧时,境内儿童在头顶前部中央囟门至前额处留宽二寸的“刘海”,俗称“桃子”,有 的地方也叫“勃线”。至六七岁上学时剃去。此俗 20 世纪 50 年代仍较常见。清代,境内青年男子均留发辫,沿耳际向上至前额头发剃去,头顶向后留下的头发梳成单辫。辛亥革命推行剃发剪辫子,农村青壮年多剃光头。但在威海卫英国租界内,许多人抵制剪辫子。至民国19年(1930)中国收回威海卫时,“男子蓄发辫者尚十之五六”。有的人虽将辫子从后颈处剪去,但前额仍像清朝时剃光,脑后留个“大背头”。60 年代,境内农村仍可见到留着此种发型的遗老。农村青年则自 50 年代普遍留发,发型为分头和平头。80 年代起,城乡有部分男青年留长发、大鬓角。90 年代末起,境内男青年烫发、染发者屡见不鲜。

女子发型 清代以来,境内未婚女子主要发式为辫子。女孩先留两条小辫,六七岁后两条小辫在 两耳上方盘成圆形发髻,长成大姑娘后改梳一条长辫垂在背后,结婚时开始“挽纂”。青年妇女无论婚否,一律在额前留“刘海”,俗称“刷线儿”。20世纪40年代起,境内除农村已婚妇女仍然挽纂外,青年妇女普遍剪短发,俗称“二毛子头”。50年代,境内女青年时兴梳双辫,并且以长为美,有辫长过臀、过膝者。同时,吹风、烫发亦开始出现。“文化大革命”期间,挽纂、长发辫、烫发被当成“四旧”剪除。农村中、老年妇女均留披头短发,称“白菜帮子头”。女青年、女学生则多于两侧耳后各扎一短辫,辫梢剪齐如毛刷,俗称扎俩“毛橛子”。80年代起,烫发、披肩发、蘑菇头、马尾辫、盘头等各种发型竞相流行。90年代末起,女青年剃短发或将黑发焗染成棕、栗、金黄等色彩成为时尚。

帽子 清代,境内富人或有身份的人戴瓜皮帽,俗称“瓜撇子”“西瓜皮帽”,帽顶饰红绒绳结的顶子。20 世纪20年代起,绅商及知识分子多戴礼帽,配以长衫或西服。30年代,境内实行童子军制的学校,学生统一戴有帽舌的学生帽,俗称“眼前喜帽”,戏称“眼前低帽”。城乡劳动者冬天多戴毡帽,俗称“帽头”。老年男子喜戴“老头乐”,天冷时可将卷起部分放下遮住整个头脸和颈部,只露两眼,故又称“一把撸”。夏天,境内农民田间劳作戴草帽,多为高粱秸皮或麦秸编结的圆形尖顶式,俗称“沙鳖窝子”。城镇商人及富人则戴灯草编的礼帽,此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农村流行一时。鸭舌帽民国时期(1912—1949)曾在城镇流行,后因反特剧目中特务多戴此帽,人称“特务帽”,故平日无人愿戴。70 年代末,此帽曾再度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军便帽和军式棉帽最为流行,颜色蓝、黑、灰、绿皆有。“文化大革命”初期,境内“红卫兵”及城乡青年均以戴绿军帽为时尚。80 年代前期,境内男女老少冬季多戴“套筒”,亦为一时之风尚。其后,随着境内居民外出旅游和休闲活动日益增多,太阳帽、旅游帽等开始大流行。

境内女性专用帽子种类不多,常见的主要是老年妇女戴的“老婆帽”。无舌,有的两边有护耳,是以黑平绒布做的软帽,也有以黑色或棕色毛线、绒线编织而成。中、青年妇女主要用头巾、围脖等。围脖多为毛线编结,长而厚重,可包住头部同时围绕颈部,用于冬季御寒。头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多为棉、毛线机织的方形巾,俗称“包头巾”,境内农村、渔村妇女人人必备,至今老少皆用。将其包于头上,扯下对角系于下巴,额前形成较深的遮檐,不仅可以御寒,劳动中也可避免弄脏头发,并能遮阳防晒。特别是渔家妇女海边劳作,春、夏、秋三季必着此巾。80 年代中期后,丝巾、毛线帽受到境内年轻女士的青睐。

头饰与首饰 妇女头饰境内最普遍使用的是发卡,俗称“夹针”“头卡子”,既可用其拢住头发 固定发型,亦可起到美观装饰作用。银制头簪、头钗等多为旧时女子结婚时所戴。其他首饰则有耳环、耳 坠、戒指等。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女孩六七岁便扎耳眼,戴小耳环或耳钉,结婚时换戴耳坠。妇女多戴银手镯。男女幼儿除手镯外,还戴脚镯、银锁。成人所戴戒指多为金、银,也有玉、翡翠等种类。女子结婚时多戴花。旧时,富家女子结婚之日头戴花冠,俗称“戴花冠帽子”。平日女童或有戴花者,成年女子戴花者极少。50年代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种首饰皆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奢侈品,无人敢戴。80年代后,旧俗渐兴,境内佩戴首饰者日众,而且增加了项链、手链、脚链、各种珠宝佩饰等,花色繁多。90年代起,年轻人多选用白金戒指、钻石戒指做为结婚信物。

鞋袜 清末民初,境内农村无论男鞋、女鞋,多为家庭妇女手工自做,少量出自城乡鞋匠之手。家庭手工做鞋主要有成人穿的单布鞋、棉布鞋、绣花鞋、猪皮绑、木板拖鞋(俗称“嘎哒板”)以及儿 童穿的“小绑”、“虎头鞋”、各种童鞋等。

30年代后,皮鞋、胶鞋在境内城镇居民中逐渐流行。农村除自做布靴、布鞋外,“万里” 胶鞋、牛鼻子鞋、乌拉绑等成品鞋亦开始流行。其中,乌拉绑的底和帮用料皆为车轱轮胶皮,形似圆 口布鞋,但较肥大,是春、夏、秋三季农田劳作穿着最多的一种鞋,至 60 年代初期在境内农村仍较流行。60 年代中期后,春、秋、冬季穿解放胶鞋最普遍,夏季则人人必穿塑料凉鞋。80 年代后,各种平跟、高跟、半高跟皮鞋成为人们穿着主流;水鞋、凉鞋、凉拖、旅游鞋、休闲鞋式样繁多,人们可随季节、晴雨和衣着的变化而任意搭配。90年代起,各种款式新颖的机制布鞋、布棉靴再度受到境内部分城镇居民的青睐,其鞋底材料多为塑胶、牛筋、聚氨酯,也有的在布底外覆一层橡胶,轻便耐磨。2000 年后,境内中、青年女子冬季着长、短筒皮靴成为时尚。

单布鞋 又称圆口布鞋,有皮底、布底之分。布底是用碎小布块先打“壳子”,然后剪成鞋底样,将多层底样用麻绳纳起来,再上帮,俗称“纳底子鞋”,底厚有达 1 厘米以上者,又名“千层底鞋”。皮底有牛皮、猪皮、车轱轮胶皮等,牛皮和猪皮做的三色底布鞋多为有身份的人所穿用。

棉布鞋 又称“棉靴”“靴子”。也有布底、皮底两种,以绒或布为面。靴帮两片,缝时多在连 结处夹软黑皮为眉子,故又叫“夹眉靴子”。而老年人冬天穿的“毡窝子”“毡趿拉”和“蒲窝”等,则多为鞋匠作坊所产。

绣花鞋 是境内女子裹足时代穿的小脚女鞋,鞋两帮刺绣精美的花卉。放足后,城乡妇女又流行在圆口布鞋头和帮上绣花。

猪皮绑 用腌咸的鲜猪皮缝制,毛朝外以防滑。冬天穿着时,在里面塞满干稻草或撕碎的苞米包儿,小腿缠上布片或麻袋片,用绑带扎紧。20世纪60年代前,境内赶大车的及渔民冬季多穿猪皮绑。不用时,挂背阴处晾干,穿时用水泡软即可。

袜子 旧时多用白棉布手工缝制,有单、夹、棉之分。做法是先纳袜底,再上帮。缝补袜子的模具叫“袜子板”,也叫“楦头”“袜楦头”。20世纪40年代,机制线袜开始流行于境内,俗称“洋袜子”。60年代,境内出现尼龙袜子,因其耐穿而大受欢迎。80年代后,境内开始流行各种丝袜、高筒袜、连裤 袜等,花色品种繁多。90年代起,因尼龙袜透气性稍差,“憋汗”“捂臭”,各种精纺棉袜重新流行。2000年后,高筒袜、连裤袜的色彩、花色逐渐增多,境内中、青年女子穿皮靴搭配高筒袜、连裤袜成为时尚。

 摘自《威海市志》第四十一编《民俗》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