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区刘公岛 |
||||
|
||||
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内,距威海市区旅游码头2.1海里,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最高点海拔153.5米,面积3.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0多人,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威海城原址在汉代叫石落村,东汉末年,这里属于山东半岛东端的东莱郡,是刘姓皇族的封国属地。汉少帝刘辩之子刘民为躲避曹操的追杀,辗转来到了偏远荒僻的石落村,以出海打鱼为生,并经常到对面的海岛上垦荒种地,消暑纳凉,那时刘公岛被人们称之为“刘氏别业”,又称刘家岛或刘岛。公元238年,有一南方北上的商船在刘公岛附近海域遇风暴,数日不见陆地,断粮断水。一天夜里,一个水手暗夜中忽见前方火光闪动,众人奋力划桨,终于看清前面是一座刘公、刘母像海岛,一位老人站在崖岸上,挑灯为船导航。之后,老夫妇又给船上送来粮食和淡水,众人感激不尽,叩问老人姓氏,答曰姓刘,随即隐身不见。众人深信这是神灵救助,便叩拜再三而去。人们感佩刘公的善德,在岛上建刘公祠,内塑刘公、刘母像,四时祭祀,从此便把该岛称为刘公岛。 刘公岛作为清朝北洋水师诞生地、甲午战争古战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受到强烈震撼,为抵御外来海上侵略,开始筹建近代海军。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在威海刘公岛正式成军,初期拥有舰船25艘,总吨位达4万多吨,实力居世界第四位,称冠亚洲。其中战舰9艘,分左翼、中军、右翼三路,每路三船,每船为一营建制,委总兵、副将、参将管带。另外有炮舰6艘、鱼雷艇7艘、练习舰3艘、运输舰2艘,时称“七镇八远一大康,超勇、扬威捎操江”。从此,刘公岛成为舰队驻泊补给之所,北洋海军军事指挥中心提督丁汝昌驻节之处。设立工程局、机械局、屯煤厂、电报局和电灯台,建有海军公所、铁码头、麻井子船坞,创立水师养病院、水师学堂,修筑了黄岛、公所后、旗顶山、迎门洞、南嘴、东泓六处炮台,驻扎北洋护军两营,成为防务严密的军港要地。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