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荣成的大生产运动
 
发布时间:2019-12-06 11:13 访问次数: 作者:连业功信息来源:中共荣成市委党史研究中心 字号:[ ]

抗战时期,由于日伪军在军事上对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在经济上实行残酷地掠夺和严密地封锁,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至1940年底,根据地处于缺吃少穿、医药短缺的严重困难局面。为了扭转和改变这种严峻形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阴谋,保卫、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荣成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从1941年春起,发动和领导了以“自力更生”、“节约度荒”、“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阴谋”为口号的地区性、小规模生产运动。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等各级党政群组织,根据当时军民的急需和生产力水平,及时地制定了“重点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兼顾发展工商等其他行业”的生产运动指导方针。

在农业生产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发展生产:一是各级党政组织根据农时季节和生产内容的变化,及时地成立各种专门领导班子,如春耕委员会等,专职专责地领导某项或某段的农业生产。二是引导农民分清轻重缓急,有主次、有重点地开展生产。三是引导农民冲破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在自愿的基础上互利合作。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推广了伟德山区部分贫困农户自发组织搿具组的经验,号召农民都要尽快地成立类似的互助合作组织;组织县、区干部深入村庄,逐户地发动和帮助贫困农民成立各种互助合作生产组织。至1942年底,全县共组织常年搿具组900余个,入组1.5万余户;季节组1470个,入组达8820多户,两项合计占全县解放区总户数的47.16%。此外,少数村子还成立了规模较大的生产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四是发放贷款和设立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机构,从经济上扶持、技术上指导农民更好地开展生产。据统计,1941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向2581个贫困农户发放贷款41356元。为推动农民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和使用优良品种,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六区风山乡的鲍村,建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专门研究推广机构——荣成县农事试验场。

农业上采取了上述措施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全县农民参加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男性农民普遍投入到劳动生产中,广大妇女也都竞相走入田间。据一、三两区1941年的统计,参加农田生产的妇女,可占两区有劳动能力妇女的70%以上。通过开荒种地,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仅1941年春,全县解放区农民开荒达2310多亩,导河27条,长150余公里,修坝110多公里,使8300多亩河边地免遭水灾。此外,还在大地堰、山间空地和滩涂植树76.5万多株,栽植成片林30多处,既绿化了山岚大地,又减轻了风、水对土地的侵蚀,为农业的增产增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再加上新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在农业上的应用,农作物的产量有了很大提高,缓解了解放区军民缺粮的困难状况。

在工业生产上,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军民作战、生活的急需等情况,通过官办与民办两种途径,组织发展和开办了便于操作、易于生产、见效快的纺织业、小型农具制造修理业及小型军工业等。1941年4月,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荫子夼村,投资开办了抗日根据地第一家官办工厂——荣成织布厂。5月,又根据地方武装作战的需要,在小黄家村,建起了荣成县第一家兵工厂——军械修理所。与此同时,全县的民办工业也有较大发展。先后办起纺织厂、食油加工厂、农具修造厂、染料厂、纸张厂、鞋袜厂、土药厂、缫丝厂、骨粉厂、毛巾厂等小型厂家不下几十家。尤其是纺织业,生意更为兴隆。全县解放区几乎家家有纺车,五、六户就有一台织布机。每到一村,随处都可听到纺花织布的声音。仅1942年上半年,全县妇女就纺纱1.2万斤,织布10.05万尺,织口袋164条。另外,全县还生产骨粉1.4万斤,做鞋5.59万双,织袜7.68万双,产毛巾2.87万条,缓解了解放区军民穿衣困难的窘境。

在商业的发展上,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制定战时商业贸易政策,鼓励和保护敌占区的商人踊跃来解放区行商,发动开明绅士组建民间行商团体,与区外、海外开展贸易,购进解放区所需的各种日用生活品。全县先后成立行商工会5处,运输工会6处,商店工会5处,通过他们的努力,至1941年6月,先后进口玉米38.05万斤,豆饼和花生饼15.07万斤,面粉160包,地瓜干3165斤,各种小杂粮1.37万斤,调剂了解放区军民日常所需。

小规模的生产运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根据地军民缺吃少穿的困难局面。但是1943年后,随着全国整个抗战局势的发展和敌人的疯狂封锁、破坏,这种地区性、小规模的生产运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毛泽东同志曾先后在有关会议上发表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组织起来》等一系列讲话、报告,中共中央也先后下达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等一系列指示,号召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开展更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1943年初,县党、政、军领导机关,根据上级的指示和荣成解放区的实际,联合作出了“全县解放区党、政、军、学所有人员,必须无一例外地与人民群众一起,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来减轻人民负担,克服抗日根据地经济困难”的决定。

一是县、区党政机关,从主要领导到一般干部,争先恐后地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涉及农、工、商各业,贯彻以农为主、农副并举的方针。县委在十区的滩郭家和崖头镇的青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十区的塔后、一区的古迹顶,县各救会在一区的青山后张家,伟德山区机关在后高家庄村东、崖后村西,都开垦了大片荒地,建立劳动生产基地。十一区机关干部在开荒种地的同时,根据本区山岚草场多、草资源比较丰富的实际,积极发展畜类饲养业,共养羊15只、养猪1头。翌年第一季度,又新垦荒地16亩,共开垦荒地24亩,人均1亩多,养羊增至23只。在工业生产上,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解放区的财力情况,由县机关集中统一办厂。从1943年开始,县机关先后在一区的马鞍屯村尼姑庙和崖头,建起了织布厂、鞋厂、肥皂厂和卷烟厂等。在商业贸易上,有选择地贩运区内外互需产品。县机关1945年下半年向东北贩运炸虾,获利2万多元;从大连等地贩回各种日用工业品,获利4万多元。

县独立营、区中队及村民兵自卫团,坚持劳武结合的原则,根据各自的特点,以不同方式开展生产劳动。县独立营由于经常执行作战任务,流动性大,每到一地,就与驻地党政机关一起开荒种地。仅1944年春一个多月,他们在十区的小落村西,与县党政机关一起垦荒300多亩;后又在海崖村西南开荒达100多亩。各区中队由于驻地大都是和区机关在一起,因此,他们的生产劳动多是与区机关共同进行的。十二区区中队,仅1943年就与区机关共同开荒70多亩。

学校师生们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拾粪、垦荒及租种土地的生产活动,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仅1943年不完全的统计,全县各小学就开荒57亩,租种土地509亩,全年收获各种粮食7.68万斤,除去交租外,余粮变卖收入达65739元。

二是大力发展和扩大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助合作生产组织,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依靠集体的力量发展生产。九区南埠村拥有村民145户,1943年成立了9个搿具组,1944年又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成立了19个互助组、11个搿具组、6个帮工组,被组织起来的村民达12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6%。他们除适时地将农业生产搞得很好外,年内还挤出劳动力搞副业,副业收入达3.03万元。至1943年底,全县常年搿具组发展到1800个,比上年增加了1倍;季节组发展到1.176万个,是上年的10倍。至1945年,全县解放区还成立了274处规模较大的生产合作社,共有社员6.95万人,其中纺织合作社59处、运输合作社3处、消费合作社100处、农业合作社94处、兼营合作社14处、渔业合作社4处,资金达到万元以上的190处。

三是广泛开展学先进、赶先进的劳动竞赛活动。1943年底,首先在全县解放区内,分行业地开展了向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赵占魁、黄立德学习的活动,宣传学习荣成县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王文英、杨秀芬。十二区河北村的党支部书记兼妇救会长王文英,带领本村妇女建立了荣成县第一个纺织组,后又带头成立荣成县第一个纺织生产合作社,积极组织本村的妇女及男人纺花织布,1943年至1944年,带领群众织布1.2万尺,4次圆满完成制作军服的任务,不仅为粉碎敌人的封锁阴谋、支援抗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改善了本村群众的生活。全村昔日7户以讨饭为生的人家,由此扔下了讨饭篮子。七区凉水泉村的共产党员杨秀芬在大生产运动中,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率先在本村建起了搿具组,组织贫苦农民开展农副生产,经常带领组员挤时间帮助本村13户烈军属干活,积极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作物新品种,使该组1944年的小麦亩产达300多斤,创当时全县最高水平。1945年的2月25日,在胶东行署和胶东军区召开的群英大会上,王文英、杨秀芬被分别授予“纺织英雄”和“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这些典型在全县宣传推广后,对全县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县、区各级党组织还注意发挥各部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救会组织善于调动各行业人员的积极性,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竞赛。全县的劳动竞赛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各条战线劳模、英雄不断出现。仅1944年,全县就评选出县级劳模324名。在这些劳模中,有90%的是各部门的会员,有264名是共产党员,占总数的81.5%。1945年,全县开荒2880多亩,打井22眼,开渠36.3公里,增产粮食80.2万斤。

在大生产运动中,荣成县人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种棉花,自己制造织布机、纺花车,自己纺线织布;没有火柴就用火刀打火,没有火纸就用发酵的地瓜蔓代替,没有煤油就用植物油代替,没有颜料,就用各种树叶、泥、碱等代替,如当时的军装就是用槐树叶和黄芹加工染成的。没有制造枪弹的原料,就开展捐献钢铁活动。当时在解放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拿起巨大的斧头,砍断敌人的锁链,我们要自力更生,哪怕那敌人的封锁……”这豪迈的歌声,唱出了解放区军民对敌斗争的英雄气概。在全县军民的一致努力下,至1945年,全县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给,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的活动经费也近乎自给一半,有关人员除生活必需品得到了切实保障外,每月还可得到1.5元钱的津贴。

通过大生产运动,根据地军民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使解放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基本上解决了军需民用,提高了抗日武装的战斗力,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