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胶东兵工事业 |
|||||
|
|||||
很多人都知道胶东抗战史上一个个英雄人物、一个个经典战例,但很少有人知道,胶东有一批伟大的兵工厂,兵工战线上有一群伟大的人,是他们为前方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枪支弹药……抗日战争时期,这支活跃在胶东半岛的亦兵亦工的兵工队伍,在中共胶东区党委、胶东行署和胶东军区的领导与支持下,依靠人民群众,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解放战争前夕,已由创业初期的修械所和一个兵工厂,发展到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和比较先进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5座兵工厂,并拥有专为兵工厂服务的工业研究室和为兵工厂修理和制造机械设备的制造部;还有为兵工生产建设培养人才的工业学校。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震撼胶东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胶东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当时使用的枪支多是从乡校和地主那里征借的破旧武器,经常需要维修。为了及时修复损坏的枪支,1938年3月,“三军”一大队在乳山县崖子村建立了16人修械所,所用工具是钳子、打铁器等,行军时是“一担挑”。3月20日,“三军”二大队攻克蓬莱城后,在站马张家村设修械所,有工匠20余人。同年3月,“三军”三大队攻克掖县城后(现莱州市),筹办了一座小型兵工厂,开始修理枪支,造小炮。1938年3月,为保证枪支弹药的供应,三军总部决定建立兵工厂。厂址选在黄县城东南较为隐蔽、安全的圈杨家(现龙口市),这就是胶东第一兵工厂的前身,人员50多人。“三军”三大队队长范心然向私人借款500元法币做流动基金,并向私营工厂借用26部机床等设备,同时没收了一批敌伪财产。4月下旬,“三军”总部抵黄县后,军部修械所、二路修械所、掖县修械所相继并入兵工厂。其时,已拥有车床等机械加工设备26部、柴油机4部、翻砂设备4套,以及电焊设备等等。产品除了地雷、手榴弹、子弹、步枪,还制造迫击炮和炮弹。至下半年,工厂已有职工200多人,机器设备50余台,每月生产步枪30余支,迫击炮4门,炮弹300余发,复装子弹万余发,手榴弹500枚,地雷200余个,除供应五支队外,还支援兄弟部队。一年时间,兵工厂初具规模,发展很快,产品优良,是胶东抗日军队过去绝无仅有的。到同年秋天,工厂已发展到500多人。由于人员增加,8月,在附近的下院村设分厂,称为南厂,原圈杨家兵工厂称为北厂。 1939年3月,因日军进犯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兵工厂在厂长张从周、政委姜谷峰的率领下,昼伏夜行,经过20多天的跋山涉水,到达平度县涧里村,归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领导,因而改称五支队兵工厂,自1940年初改称第一兵工厂。此次转移使兵工厂人员、设备遭到严重损失,生产全部靠手工,月产手榴弹约300枚,迫击炮弹100余发,地雷100余个。当时主力部队转移,兵工厂常遭顽军骚扰,所以在涧里村生产不足3个月,被迫于6月迁至栖霞县庙后乡高家沟村。因村子小,满足不了兵工厂扩大生产的需要,仅住了2个月,又在1939年8月迁到庙后乡回龙夼村西南的老庙沟。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短时期内建厂房11处,70余间,并添置了3盘碾火药的石碾子,迅速恢复枪支修理和子弹、手榴弹、地雷的生产,同时开始制造步枪、机枪和迫击炮,支援了前方作战部队。同年10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蔡晋康部的骚扰破坏,兵工厂奉命随5支队后方留守处,几经周折迁至蓬莱县黄泥沟。11月,周吉隆于1939年3月在栖霞县北路家沟村组建的蓬黄战区兵工厂也搬迁至此并入该厂。1940年1月,兵工厂搬迁至栖霞苏家店乡前寨、后寨、曹高家3个山村。总厂部设在后寨村,以生产枪炮为主,曹高家村一分厂为火药厂,前寨村二分厂为翻砂、锻造、修械车间。10月,苗家村弹药厂划归第一兵工厂领导,成立第一兵工厂弹药分厂。1941年4月,第一兵工厂弹药分厂划归第二兵工厂(驻栖霞县官道乡喇叭沟村),其他部分与第五兵工厂合并,仍称第一兵工厂,全厂职工增至500人。至1944年,主要生产复装子弹,生产手榴弹、75毫米及85毫米迫击炮和炮弹、掷弹筒和掷弹。1944年工厂迁乳山县(现乳山市)眉豆夼、稍村、地口和地口南庙,主要任务是生产掷弹筒、掷弹和炮弹。1945年9月,第三兵工厂的机工部并入该厂。1941年12月,兵工厂奉命由栖霞迁至牟平县(现牟平区)上垛玉夼、杨家沟等村。厂部驻上垛玉夼村矫曰成家,工厂设在该村南隐蔽安全条件最好的独立房内,主要制造手榴弹、地雷、子弹、炮弹、“捷克式”轻机枪等武器。1942年11月,日军开始冬季大“扫荡”。驻上垛玉夼村的兵工厂工作人员掩埋了机械设备后,与村民兵一起在村内埋设了地雷,做好了反“扫荡”的准备。日军挨家挨户搜索,不仅一无所获,反而被地雷当场炸死2名日军。12月1日日军再次“扫荡”上垛玉夼村一带,大肆烧杀,进行疯狂报复,烧毁房屋200多间,但兵工厂的机械设备却保存了下来,后又继续开工生产。 1938年12月,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和胶东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合编为山东纵队第5支队。1939年7月,第5支队在掖县李家庄、连儿夼一带组建胶东第二兵工厂,又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兵工厂。1941年2月,该厂奉命迁驻栖霞县喇叭沟村,1942年初迁到牙山腹地,与先期抵达的原兵工四厂合并,统称兵工二厂,当地军民习惯称其为牙山兵工厂。其时,该厂有职工200余人,下设三个生产部:弹药部、机工部、子弹部。各种机器设备车床18部,这些机械设备大多是缴获国民党蔡晋康部队的。工厂除生产地雷、手榴弹、枪弹外,还制造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山炮炮弹。由于条件的改善,生产水平迅速提高。第二兵工厂的技术工人利用火车轴和铁轨,仿造出了日式九二步枪,用球墨铸铁和铜板做外壳造出了瞬发开花弹和延发穿甲弹。在1942年冬日寇残酷的“拉网大扫荡”中,兵工厂职工利用自己生产的武器大摆地雷阵,与敌人进行斗争。 1941年春,五旅后勤部门从第一、第三兵工厂抽调一批骨干力量,以缴获蔡晋康部的机器设备委基础,在栖霞牙山北麓高家沟村成立了第四兵工厂,后迁至清香崮、李老铺、河东等村。11月,兵工四厂与牙山地区第二兵工厂合并,“兵工四厂”番号撤销。1944年4月,胶东军区在栖霞县蚕山脚下曲家沟村成立第十三团弹药厂。7月,因日伪军“扫荡”,迁至寺口缴沟村,第十三团与第十四团换防,弹药厂归第十四团领导。11月,胶东军区决定,以原14团在栖霞缴沟村(今属寺口镇)的弹药厂(最初由13团创建于曲家沟村)为基础,利用缴获伪顽军王豫民部的兵工设备,抽调第三兵工厂的部分骨干重新成立胶东第四兵工厂,主要生产迫击炮和手榴弹等。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该厂迁至掖县。由于国民党挑起内战,1946年秋,兵工四厂又奉命迁回栖霞境内寺口乡的大榆庄村和邴家村,厂部、装配部、机工部驻大榆庄村,木工冶金部驻邴家村,主要生产“八二”迫击炮。人员发展到500多名,生产规模扩大,武器质量提高。每月平均生产7000发迫击炮弹,曾创一月生产3万发炮弹的记录,全厂荣立集体一等功。1948年4月,北海弹药厂并入该厂。此时,全厂职工人数达到1300多人。1949年7月,兵工四厂建制撤销。11月,迁至淄博马石村与华东工业部所属2厂合并,始建山东兵工局兵工厂。 1944年9月,胶东军区与胶东行署决定,抽调东海工业研究室的主要技术骨干王旭九和秦有斋等,并从西海区调来研究员路一,组建胶东工业研究室,专门从事兵工技术研究,慕洁忱任政委兼主任。当年秋末冬初,研究室迁至乳山县招民庄。1945年5月,胶东抗日建国学校工科师生30余人参加胶东工业研究室工作和学习。研究室的同志与兵工厂人员一起,用土法试制硫酸成功,建起了硫酸厂,还用花生油制成钙皂,从中提取甘油等化工原料,从而基本保证了硝化甘油的需要。他们还从敌占区可以购到的卫生球(含苯)、肥田粉(含铵)试制成功二硝基苯、硝酸铵等高级炸药。从此,各兵工厂逐步用这些高级炸药代替黑色炸药装制迫击炮弹、掷弹和手榴弹,其杀伤威力提高了5至10倍。 在胶东的地方抗日武装中,也成立有许多兵工厂。如1938年2月,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后,在蓬莱南部艾崮山区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2路部队,2路部队在大埯子皇姑庵创立“八路兵器厂”,制造地雷、弹药等。1944年春,海阳县武委会在牛岭山建立海阳兵工厂,职工80人。起初主要修理枪械,后来开始制造枪弹、手榴弹、枪榴弹和“单打一”步枪、“土压五”步枪。 胶东兵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过战争的洗礼和革命熔炉的陶冶,造就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生产技术技能的产业队伍,掌握了比较先进的兵工生产技术和理论知识,涌现出包括华东军区人民英雄王旭九、陈惠人在内的一大批英模人物、技术骨干和管理工作者,各厂的负责人绝大部分是从懂技术、会管理、能密切联系群众的英雄模范和技术人员中提拔的。加之研究室、工业学校等培养的数百名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不仅为兵工生产贡献了力量,使胶东成为全国解放区兵工生产较好的地区之一,还在建国后被派往全国各地、各条战线,承担了经济建设的重任,作出了新的贡献。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化工部长秦仲达(陈友斋)就出自胶东兵工厂。仅在兵工三厂工作过的近2000名职工中,技术业务骨干超千名,获得中等以上职称的有300多人,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70多人,为新中国的兵工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胶东兵工从1938年2月开始建立,犹如星星之火,零落地分布在胶东大地。几度春秋,几度安危,历尽风雨,历尽困苦,到1946年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战时根据地开展兵工生产虽然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但广大兵工技术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原料匮乏、相关基础工业薄弱,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无论是在枪炮改进,还是弹药制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人民武装的军火补给作出了重要贡献。到1949年建国前夕,终成燎原之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日益发展和人民军队的不断壮大,胶东党组织在党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全区人民,克服困难,历尽艰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胶东陆续建立起9个兵工厂,拥有职工1万余人,设立了设备基地、技术中心及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胶东工业学校,形成完善且强大的胶东兵工体系。在生产方式上,机器工业式的专业生产厂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的修械所;在生产组织上,由起初的各自为战逐渐演变成全胶东、华东统一经营;在内部管理上,军事化方式逐步被注重企业化取向所取代;在领导归属上,经历了由军队直接领导到人民政府接管的规范发展。胶东兵工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供应胶东、山东以至华东、华北战场,为全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