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惩日酋 血酒庙院——记张干卿烈士 |
|||||
|
|||||
“张干卿同志家住荣成县,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党员。抗大去受训,学习是模范。回到独立营,任连指导员。对待战友们,亲如兄弟般。前线去杀敌,机智又勇敢。难忘44年,作战在庙院,刺死佐滕鬼,替咱报仇冤……”这是1944年张干卿牺牲后,荣成军民悼念他的一首《战斗英雄张干卿之歌》。这首歌曲,颂扬了烈士为党、为人民、为革命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广大军民对烈士的无限崇敬和缅怀的心情。 一 张干卿原名张钧吉,荣成市斥山镇东泊子村人,1918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兄弟4人,他排行第二。父亲憨厚耿直,终年勤劳。母亲善良贤惠,勤俭持家。在父母的影响下,张干卿自幼性格直爽,热爱劳动,乐于助人,邻居们都说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1931年,13岁的张干卿考入县立第四高级小学(校址在寨前于家村)。其时,爆发了“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当时,学校崔杰千(共产党员)等老师激愤地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洗刷国耻的教育,还教唱抗战歌曲。学校里生机盎然,政治空气浓厚。张干卿在这里受到了爱国思想的启蒙,开始关心国家大事。 高小毕业后,张干卿先到威海学徒,不久,回家随父兄晒盐、种田,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常年的寒风烈日给他铸就了坚毅顽强的品格。在此期间,张干卿经常到母校借阅《资本论浅说》和鲁迅、郭沫若、殷夫等进步作家所写的小说、论文。这些书籍,使他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无产阶级思想的哺育。特别是1937年威震胶东的天福山起义,使张干卿看到了抗日图存的希望,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斗争精神。之后,他怀着抗日激情,向本村青年们讲述天福山起义的伟大意义和“三军”血战雷神庙的战斗故事,引导他们走向抗日救国道路。张干卿的革命行动,引起了本村地下党员张民夫的注意,并找他谈了话。自此,张干卿在党的教育下,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打日本、救中国的决心。1938年仲夏,张干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揭开了他人生中新的一页,他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力量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做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这一年,党组织在张干卿母校办起《每日快报》,张干卿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份小报的刻印工作。1939年暮春,上级党为办好我兵工厂,向党员下达收铜任务,张干卿热烈响应,5天内他共上交几十斤铜材,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期间,张干卿不但对党的工作积极热情,而且对敌斗争也表现得非常勇敢。 1940年2月,日寇占领了石岛,荣成县国民党保安旅旅长王兴仁非但不打日本鬼子,反而乘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他的一个排窜到东泊子村,占了一条街道作营房,还抢劫了群众大量粮食、财物。全村笼罩在严重的恐怖之中。张干卿目睹匪徒的暴行,肺都气炸了,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把这些坏蛋统统除掉。一天黄昏,张干卿从邻村回家,路过村头,遇上一个匪哨兵正用枪托猛打一个群众,这人被打得鼻乌眼青,叫苦连天。张干卿按捺不住胸中怒火,当即冲上前厉声喝道:“狗养的,快给我住手!”愤怒的拳头随着喝声雨点般落在匪兵的头上、脸上、脊背上,将匪兵打倒在地。紧接着,张干卿背起这个受伤的群众,大步流星地离开了这里。从此,张干卿成了群众心目中的英雄。他痛打匪兵的事迹,在周围村庄广为传颂。这期间,张干卿在实际工作和斗争中,锻炼得更加坚强。 二 1940年4月,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拉起了人民抗日武装——县大队(以后县大队改编为独立营)。随后,张干卿的家乡第十一区也组建起区中队。张干卿被区委调到区中队担任排长。 张干卿来到区中队后,一方面下乡动员本区青壮年入伍,一方面加强本排的军事训练,工作十分紧张繁忙。同时,他还抽空自学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提高自己指挥打仗的本领。 1941年5月22日,太阳落山的时候,县大队来了情报:明日石岛鬼子中队长姬九谦带着伪军,到宁津一带烧杀抢掠,命令十一区中队到夏家村西山打阻击。张干卿根据中队长的指示,当晚先在排里作战斗动员,又连夜到附近各村组织发动自卫团参战,及至回到部队时天已渐亮。他不顾疲劳,马上带领战士进入阵地。区中队和村自卫团在夏家村西山上筑成了2里多长的铜墙铁壁。上午9时许,当从宁津所返回的50余名伪军带着抢劫的财物进入我伏击圈——夏家村北山坡的时候,独立营当即发起攻击,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大作,当场击毙伪军数人,活着的伪军失魂落魄,仓皇逃命。20几个伪军像兔子一样向西山脚下逃来。这时,十一区中队阵地上,号声、擂鼓声、呐喊声,加之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惊天动地。这些家伙见势不妙,就转身向南逃去。张干卿料定,敌人企图沿海边夺路西逃,便立即带了10几名战士,如箭离弦,赶到南海边的青木寨村,堵住了他们的退路。在我军的三面夹击下,生擒了伪中队长姬九谦,全歼了这股伪军,缴获长短枪40余支和财物一宗。胜利喜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县,宁津一带的老百姓杀猪宰羊慰劳军队。县政府在夏家村召开祝捷大会,张干卿受到政府表彰。 夏家战斗后不久,张干卿即被调往山东抗大胶东分校学习。这所学校,培养出大批忠于党、忠于人民、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军政干部。张干卿在这里联系实际勤奋学习,成绩突出,被评为学习模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荣成县独立营一连任副指导员。任职期间,他曾多次向营、连提出很有见地的作战方案,并指挥其蹲点的二排打了许多胜仗。 1942年仲夏的一天,张干卿获悉桥头据点大部分日本鬼子下乡抢劫的消息,当即向营部建议:乘敌内部空虚进行远程奔袭。营长同意后,张干卿即刻带领战士急行军50里,直抵桥头敌据点。这次战斗,不到半小时,没费一枪一弹,俘敌10几名,缴获大宗枪支弹药。 同年12月,日寇对荣成进行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崂山惨案”。在这次反“扫荡”中,张干卿和于排长,率二排战士在滕家高落山一带,用手榴弹连续消灭了几个火堆旁的日本鬼子,打开缺口,掩护百余名干部、群众胜利突破了封锁线。1943年十月革命节前夕,营部开展捕敌竞赛,为节日献礼。在这次活动中,张干卿、栾排长及其二排战士表现得特别出色,他们先在桥头南台,巧妙地夺取了敌人一挺轻机枪;又在黄埠岭,迂回到敌人侧翼,出其不意俘敌10余名。在营部评比大会上,二排被评为营的模范排。 张干卿在多次战斗中,舍生忘死,智勇双全,深得王子明营长的器重,称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三 张干卿既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军事干部,又是一位出色的部队政治工作者。他认为,要做好军队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把老百姓视为父母,二是把战士当成阶级弟兄。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干卿在抗大期间,由于学员们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处处维护人民的利益,群众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子弟,热烈拥军,积极支援前线。学校的教育,实践的感受,使张干卿牢固地树立了群众观念。所以,他来独立营后,经常向战士们说:“人民群众是水,军队是鱼,鱼永远离不开水。”不断教育战士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多为群众办好事,密切军民关系。部队每到一地,张干卿总带头帮助铺路、挑水、扫院子,农忙季节帮着上山干农活。他还经常和群众拉家常,了解情况,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部队移防时,张干卿又忙碌起来,到群众家里检查战士对群众纪律的执行情况。他检查得非常严格,甚至连借用群众的锨镢带了泥,也要擦干净;群众的水缸不满,也要再挑上一担。因此,驻地群众热爱战士,处处事事为部队提供方便,解决困难,谱写出一曲曲鱼水新篇。 在搞好军民关系的同时,张干卿还向老百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他经常在驻村街头巷尾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由于他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抓住了听众的心,所以群众都自动把他围起来,鼓掌欢迎。除此,他还编写了许多“武老二”,又名“顺口溜”,教给战士们。如“日本鬼,太猖狂,抬着炮,扛着枪,耀武扬威来‘扫荡’。中国人,逞豪强,放石雷,打土枪,杀得鬼子喊爹娘,一命见阎王!”等等。战士们学会了便随时随地在驻地街头上、学校里、群众家里,敲着竹板进行说唱,颇受群众欢迎。这样既活跃了农村文娱生活,又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营部特地总结了张干卿宣传教育群众的经验,在全营推广。 张干卿不仅把群众视为父母,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还把战士当作兄弟,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成长。行军时,他帮助体弱有病的战士背背包、扛大枪。一次行军路上,战士“武老二”(这战士因“武老二”说得好而得名)不慎把脚扭伤,走路一瘸一拐,很吃力,张干卿见了,二话没说,硬是把他背上走了10几里。这个战士流着感激的眼泪,握着张干卿的手,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张干卿亲切地说:这算什么,咱不是阶级兄弟吗?”到了驻地,张干卿不顾劳累,忙着检查落实战士的食宿问题。一次他发现一班的战士没领到洗脚水,就马上到伙房帮助烧水。每天晚上,他都到战士宿舍走一走,看看有没有病号,战士有什么思想情绪等等。至于平日给战士剃头、写信,给病号端饭、煎药等事,更多了。可是,他对自己却要求很严,战士没睡下,他不睡;战士吃不饱,他不吃。这些高贵品质,博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拥戴。当年在一连三排当排长的孙传同回忆那时的情景时,噙着激动的泪花,说:“张干卿真是一位好指导员,对战友非常关心。有一次饭不够了,他宁肯自己饿着肚子,却硬逼着我把最后的一碗饭吃下去。这件事使我终生难忘。”由于张干卿以身作则关心战士,所以在他的影响下,全连指战员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蔚然成风。 张干卿从关心战士的生活入手,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一年到头,他抓紧点滴时间组织战士学文化,学时事政治,学唱革命歌曲。他用木板自制了一块小黑板,行军时总带在身旁。驻下后,便把它挂在战士宿舍门口。黑板上写着政治鼓动口号,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内容常换常新。通过这块小黑板,教战士认了很多字,学懂了许多革命道理。战士亲切地称它是“不吃饭的老师”。平日,他发现战士有了思想问题,就耐心说服教育,总是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直到战士心悦诚服为止。他对同志们的要求也很严,不过很注意工作方法。对犯错误的同志,总是在批评的同时,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使犯错误的同志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战士们都说:“在张副指导员手下当兵,一不想家,二不怕苦,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头!” 四 1944年,伟大的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日伪军慑于抗日民军的威势,缩在“乌龟壳”里,陷于缺粮断炊境地。7月间,荣成城厢据点的日本鬼子,得到威海30个日军的增援,壮了胆子,又纠集了张家口子、埠柳、俚岛等据点的伪军,组成200多人、20多个骡驮子和几辆大车的抢粮大队,在日本军官佐滕的指挥下,企图到城厢以南各村抢粮。我独立营于前一天即7月19日下午得到情报后,马上作出截击敌人的作战计划。20日清晨,鸡叫头遍,夜色朦胧,万籁俱寂。王子明营长和邹教导员带领全营指战员,埋伏于城厢以南10里的翻眼耩前坡准备战斗。拂晓时分,狡猾的佐滕改变了行动路线,向西经上埠头村,到庙院村,并占了村后的三山子、老官顶等制高点。侦知后,王营长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了战斗部署:遂令一连打主攻,直扑老官顶敌指挥阵地;二、三连沿山岭疾进,强占三山子,然后二连坚守三山子,三连继续向西突进,断敌退路。王营长布置任务后,邹教导员向一连干部鞠振福、陈树福、张干卿投去信任的目光,郑重地说:“你们连这次担任主攻,任务可不轻啊!”他们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坚定地回答:“营首长放心,坚决完成战斗任务!” 上午7时许,在激昂嘹亮的冲锋号声中,庙院战斗打响了!我军战士个个赛猛虎,吼声如雷,杀声震天,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日伪军冲去。张干卿一马当先,率二排战士冲杀在部队前面。这样,还没等敌人展开火力,我军就一举攻占了三山子、老官顶以及庙院村西大道。在我军强大攻势下,日伪军慌乱起来,大部分向山北坡仓皇逃窜。我军随即乘势追杀。就在这时,佐滕恼羞成怒,像输红眼的赌棍,率30几个日伪军慌忙退至三山子以南的老茔地,并把一挺重机枪锁在一棵老松树上,向我方拼命扫射。张干卿见此情景,立即组织二排战士向老茔地发起冲锋。冲在前头的王秉显、刘玉秀不幸相继中弹牺牲,接着又伤亡了几名战士。张干卿面对凶残的敌人,看着被迫后撤和牺牲的战友,他双眉紧锁,两眼喷火,大声吼道:“同志们,用手榴弹炸死这些乌龟王八蛋!”全排十几颗复仇的手榴弹几乎同时在敌阵开花。在浓烟笼罩下,张干卿飞身冲进敌人火力区,又一个箭步靠近老松树,然后,向前猛地一刺,结果了敌机枪手的性命。战士们乘机一拥而上,与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张干卿和战士们左刺右突,杀得敌人鬼哭狼嚎,橫尸遍野。但我方也有较大伤亡。战斗进行得异常酷烈。这时候,日本军官佐滕像一只疯狂的野兽“哇啦哇啦”吼叫着,挥舞着指挥刀从老松树后的沟里跳了出来。仇敌相见分外眼红。张干卿决心用刺刀拼掉日本鬼子的凶气,杀出我军的威风,便猛力向佐滕刺去;佐滕也挥起大刀向张干卿狠狠砍来。刀枪相搏,杀声震天,战了十几个回合,一时难解难分。然而,张干卿越来越勇,步步紧逼仇敌;佐滕却渐渐只有招架之功,无有还手之力。张干卿把千仇万恨凝在刺刀尖上,急速闪身避开佐滕的刀锋,紧接着闪电般向前来了一个突刺,恰好捅进了佐滕的胸膛。这个嗜血成性、具有18年军龄的武士道军棍,终于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严厉惩罚。战斗将要结束时,张干卿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光荣献身。战士们见张副指导员不幸牺牲,心如刀绞,悲愤至极,高喊着“向敌人讨还血债!”“为副指导员报仇!”向敌人猛烈冲杀,夺取了战斗的胜利。敌人丢下横七竖八的尸体狼狈溃逃。这次战斗,缴获一挺重机枪,40多支长枪,全部车辆和骡马以及数千斤小麦。庙院战斗后,城厢、埠柳等据点的日伪军心惊胆战,魂不附体,终日龟缩在炮楼里,等待着末日的来临。 为了表彰张干卿的英雄业绩,胶东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战斗英雄张干卿之歌》在荣成上空永久回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