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支前运动 |
||||
|
||||
在解放战争中,由于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战线的逐步拉长,以及战斗中不可避免的伤亡,兵员的更新和补充成了取决战争成败的重要一环。为了源源不断地向主力部队输送有生力量,威海各级党组织遵照上级确定的“土改复查、参军支前、发展生产密切结合”的工作方针,一面抓紧土改复查,组织发展生产,一面发动群众开展“保家、保田、保饭碗”的参军支前运动。威海人民响亮地提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人人立功,事事立功”,掀起了参军支前热潮。 1945年8月威海光复后,威海地区的主力部队开赴东北,威海地方部队多次重建,多次发动青年参军。从1945年下半年到1949年,年年都有参军运动,有时一年发动四次,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随时组织参军。在大规模的参军运动中,威海人民以国为怀,顾全大局,表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掀起了“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光荣无比、无人不动员、无人不被动员”的群众性参军高潮。在1947年春的参军高潮中,仅6天时间,威海卫市就有8800多名青壮年争相报名参军。各县市在参军热潮中涌现了许多感人事例。威海卫市桥头区烈属刘毓竹共有四子,长子参加抗战牺牲后,又将在家的三个儿子一起送到部队。昆嵛县套河区周格庄村79岁的杨学凯和山马区楼底村的刘文学分别将3个儿子一次送去参军。乳山诸往镇河南村(今名前进村)1947年只有167户,青年自愿参军者达121人,该村55岁的农民李芝早听到解放军征兵消息后,回家刮掉胡子,又去村公所瞒报了年龄,同两个儿子一起参了军。荣成县小泊村青年孙传和在一次诉苦大会上,听到青年妇女唐希坤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将她害得家破人亡的罪行时,当即咬破手指,用鲜血在学习本上写下了“为国为民”4个字 ,怀揣血书上了前线。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村又有10名青年报名参了军。除此,民兵还有成排成连升到地方或主力部队的。荣成县埠柳镇的虎台村,只有二、三百户人家,在1947年大参军运动中,一次就有80多名青年民兵参了军,被大家誉为“虎台连”。伟德区(今崖西镇)在拥军模范刘崇道的带动下,一个民兵班集体升了级。荣成全县妇女劝夫参军1922人,劝未婚夫参军的855人,送子参军的2512人。在参军热潮中,亲人们互相鼓励,走者表示上前线英勇战斗,多立战功,送者决心在后方努力生产支前,盼望亲人传喜报。参军的场面热烈动人。据初步统计,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威海各县市共有60000人参军入伍,其中文登昆嵛两县22000人,乳山县11050人,威海卫市5481人,荣成县有据可查的五次参军运动入伍12061人。 采取从地方武装逐步升级到主力部队的办法,这是威海乃至胶东组织发动参军的主要特点,既保证了兵员的高素质,又保证了充足的后备兵源。也有的素质好的民兵,经过培训直接送入主力部队。威海地区的兵源素质很好,思想进步,纪律严格,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入伍后,大多数在很短时间就成为部队骨干,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和战斗功臣、模范。据统计,在解放战争中,荣成县牺牲的烈士达3560人,文登昆嵛两县近6000人 ,乳山县2937人。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是全国的主要战场之一。威海人民除了踊跃参军参战外,还响亮地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胜利”和“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等口号,踊跃出夫,支援前线。为了加强对支前工作的领导,威海各级党政组织根据上级指示,逐渐建立了支前机构,分别成立县、区、村支援前线指挥部。为不延误支前,各县县委、县政府在执行胶东行署的“战时人民劳役办法”外,又作出紧急决定:男子20岁至45岁者,一律组织为常备担架队和常备运输队(特殊情况者例外),18岁至19岁和46岁至56岁者,一律组织为普通担架队(特殊情况者例外);各区都准备好两个大队、六个中队的干部。整个威海地区的支前工作,从志愿临时出差到定期义务出工;从分散组织到有领导的集中组织;从就地服务到越境出县、出省随军服务;从负责后方勤务到担任火线抢救和火线运送弹药,逐步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的轨道。支前热潮遍及胶东各地,到处呈现着“车辚辚,马啸啸,支前大军人如潮”的壮烈场面。 威海各县市在做好支前工作组织发动的同时,重视对民工的思想素质教育、注重对支前民工的组织领导。在支前工作中,威海广大民工不怕苦,不怕累,守纪律,抢时间,冒着枪林弹雨,抬担架、运军需,靠着两条腿、两副肩膀,跟随解放大军南征北战,出色地完成了抢救伤员、运送给养弹药、押解俘虏、架桥修路等各项任务。他们集体行动时,能以整体利益为重,始终保持威海民工的荣誉;分散活动时,能各自为战,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完成任务。沿海渔民参加的船工队,直接驾船载运部队渡海作战,冒着风浪、弹雨同解放军一起英勇战斗。在执行担架运输任务的间隙,除了支援前线外,民工还要做好爱民工作,帮助驻地群众劳动、救灾、治病,随时随地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民工们每到一地帮助群众生产劳动,成为了制度。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威海民工参加和支援了胶高、即西、胶县、高密、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潍县、兖州、济南等战役以及淮海战役、沪杭甬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和解放长山列岛的战斗。据初步统计,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文登昆嵛两县支前民工达35947人,荣成县支前民工6544人,乳山县支前民工近20000人,威海卫市支前民工23700余人,各县市出动担架万余副,大小车辆万余辆。 威海人民除了积极参军参战、随军支前外,在后方还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支前运动。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多打粮食支援前线。解放战争期间,在胶东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荣成县节粮支前109.1万斤,文登县530万斤。展开了纺纱织布做军鞋运动,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军需物资。乳山妇女为前线部队做军鞋6万双,织军布4543万尺。荣成县纺棉线431680斤,纳袜底17930双,缝军衣19617件,支援前线。各县市还组织政府、民间多方面的力量,积极捐钱、捐物。乳山县共向部队捐赠现款363万元(北海币)。1946年的双拥月中,文登县7个区和1个镇的统计,共向部队赠送物品折款达成166069万元,慰问部队的物品折款达52.1万元.荣成县捐献首饰84909件(折金19897两),募捐现金30.6万元.威海卫市商会所属各商户,几天时间捐献银元17000元.威海人民还广泛开展了拥军优属活动,对军人和支前民工家属实行土改分田优先、固定专人代耕、依靠政府救济等优抚方法,解除了前线战士和支前民工的后顾之忧,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经过土地改革,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解放的威海人民,通过参军、支前、拥优等一系列活动,既巩固了后方,又支援了前方,鼓舞了前线战士的坚强斗志,对夺取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