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 |
||||
|
||||
1948年初,国民党为改变军事上的被动局面,改“全面防御”战略为“分区防御”,集中主要兵力于中原地区,同解放军进行争夺。为了将在中原占优势的国民党军加以调动和分散,以利于中原三路解放军相互配合,寻机歼敌,中共中央于1948年1月决定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三个纵队和一批地方干部作渡江准备,计划到江南开辟新解放区,以吸引大批国民党军回防,减轻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上的压力。中共中央华东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这批地方干部主要从胶东和鲁中两解放区抽调,由此拉开了胶东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的序幕。 中共胶东区党委接到任务后,立即进行动员部署,决定从北海、东海、西海、南海四个地委抽调了1000余名干部南下。东海地委根据胶东区党委的部署,集中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组织发动,抽调了大批南下干部在文登县集合,其中威海各县市抽调南下干部318人(荣成县50人、文登县78人、乳山县90人、威海卫100人)。3月中旬,胶东区1000余名干部在胶东区党委副书记金明带领下启程,经掖县、寿光、利津,4月7日到达惠民的桑落墅一带,与鲁中区南下干部会合。经整编后,于4月12日出发,随军徒步南下,赴河南省濮阳集结。后来,中央撤销了粟裕率部先行渡江的计划,这批南下干部于6月初编为中原支队,转赴豫西地区,由中原局分配到江汉、陕西、桐柏和豫西地区工作。中原局考虑到将来要抽调大批干部赴长江以南新区开展工作,因此将中原支队的干部相对集中于部分县进行试点,以便积累新区工作经验。这批干部在豫西等地区开展了征粮支前、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动员青年参军等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中原局交给的任务。1949年春,中原局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原中原支队的干部,除少量留下继续坚持原地工作外,大部分随军渡过长江,被分配到湖南省邵阳等地工作。 1948年秋,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进攻逐步转向战略决战,10月28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要求华东、华北等老解放区抽调53000名干部南下,接管新区政权。同年12月25日华东局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会议决定:中央分配给华东地区抽调15000名干部的任务全部由山东承担,其中从胶东区抽调3650名干部,配备成l套区党委级、7套地委级、42套县区级共50套党政领导班子。此前胶东区为准备南下支援新区已抽调了1000名干部赴华东局党校培训(配为2套地级,10套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因此这次胶东需再抽调干部2650人。东海地委执行上级“以新区为主,照顾老区”的原则,分配到需配备1套地级(60人)、8套县级(每套75人)党政领导班子的任务。在抽调干部过程中,威海各级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华东局和胶东区党委的指示精神,打破本位主义,确保南下干部的质量,大批主要领导干部都在南下之列,威海卫市委书记仲侃伯、副书记徐启明,文登县代县长常惠、昆嵛县县长丛健,乳山县县长高适、副书记李前等县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南下。为了避免发生偏差,要求严格执行批准手续,分区委员以上南下干部须经县委讨论,报地委批准;县委部长以上干部须经地委讨论,报区党委批准;地委以上干部由区党委研究,报华东局批准。整个工作要求1949年2月底之前完成。威海各地接到胶东区关于抽调干部的指示后,很快确定了南下干部名单。在动员抽调干部的方式上,各地一般采取了以县为单位,召开全体干部会议,深入进行接管新区的形势教育和服从组织决定的纪律教育;组织全体干部座谈讨论,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态度。县、市机关干部按部门划成小组,分头座谈,个人报名表态,然后大家联系个人的具体情况(家庭状况、身体是否有病等情况)进行公议,最后由组织上根据干部政治和身体等方面情况确定并公布南下干部名单。对调往江南新区工作,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态度不甚一致,少数干部或多或少有思想顾虑,虽有些勉强,但也能服从组织调动。个别干部明确提出不服从调动,被组织上进行了调整。绝大多数干部认识到新区急需干部,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有的女同志虽感觉自己工作历史短,但也愿意南下,希望得到组织的选调。南下干部确定之后,各级党委认征求南下干部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威海干部南下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按时超额完成了任务。据初步统计,仅1949年2月至7月份,威海各县市先后分二批抽调了685名干部南下,占胶东区南下干部总数的25%。在胶东区抽调干部南下的同时,数万名胶东支前干部和优秀民工在完成淮海战役支前任务后直接被抽调南下,转赴苏南、江西、四川地区工作。 威海南下干部素质好,水平高,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先后赴江苏、河南、浙江、江西、上海、湖南、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工作。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生活艰苦、情况不熟、群众基础较差等大量困难。每到一地,都认真研究如何执行新区政策,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细致入微地处理民族关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摸索怎样与少数民族兄弟接近,以解除他们的疑虑。由于解放军进展迅速,江南大片地区解放后尚未及时建立政权,只有少数部队留守,以控制未得到改造的地方团队,防其哗变。地方土匪、恶霸、散兵流窜乡间,互相勾结,经常向工作队猛烈反扑,一些地方还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进入上级分配的工作地区后,由于是新区,各项工作基本都得从头开始,工作很艰苦。南下干部只能依靠当地很少的几个党员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成立民兵组织,清除土匪,反霸土改,建立政权、安置难民等。威海卫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南下干部大部分被分配到大西南开辟工作。大西南气候炎热、空气湿度大,北方干部很不适应,加之难以更换衣服,许多人身上都长满了疥疮,疼痒难忍。在经过湘西苗族区时,干部们具体商量了怎样执行民族政策,怎样与苗族兄弟接近,以解除他们的疑虑;部队过境时要进行纪律教育,生活方面要用银币与他们交换物资等问题都作了详细的研究。到达目的地四川后,干部们同土匪、帮会组织刀儿匠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付出了血的代价,有的被捉住活埋,有的被砍断了脖颈,有的被打死在路上。经过艰苦的斗争,最终消灭了土匪,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人民得以安居生产,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威海的南下干部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复杂而艰苦的条件下,投身到建设新区的各项工作中,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站住脚、扎下根,为接管和建设新解放区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他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