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恒
(1911—1979)
 
发布时间:2019-12-04 14:52 访问次数: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吕志恒,又名吕其恩,曾用名吕其臣、吕光军,辽宁省庄河县(今长海县)王家岛东滩山东屯村人。“九一八”事变后,吕其恩随东北流亡学生到烟台,就读于烟台市第八中学。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领导烟台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同年7月赴北平,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吕志恒,以示革命的恒心。1936年6月,被中共北方局派回烟台开展党的工作,重建了中共烟台市工委,并任工委书记。1936年8月,中共胶东临时特委迁到烟台,经他介绍,使临时特委与北方局取得了联系。同年10月,胶东临时特委改建为临时工委,吕志恒任临时工委副书记兼烟台工委书记。

1936年12月24日,胶东临时工委机关遭破坏,工委书记理琪等人被捕。1937年2月,工委迁至威海,吕志恒任临时工委书记,恢复和发展胶东各县的党组织,发展“民先”组织,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期间,吕志恒到威海卫虎山村当小学教员,由李紫辉协助工作。是年暑假,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举办小学教师训练班。为了借此机会发动青年教师抗日救国,吕志恒组织夏戎、王政安等地下党员参加训练班,并发展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后来,“民先”组织不但在学校,而且在国民党的政训处和海军教导队都建立起来了,其骨干分子孙端夫、袁时若、赵野民等,在以后的武装起义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37年下半年,吕志恒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领导文、荣、威、牟各县党组织,为胶东地区的抗日武装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筹划威海起义,1937年10月初,吕志恒指示中共烟台市委派张次愚、宋坚到威海卫协助孙端夫开展工作,还通过李紫辉向孙明光布置任务,派孙明光做其胞兄孙玺凤(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的统战工作。1937年12月15日,理琪从济南监狱获释后,回到文登沟于家村,当晚就召开了临时工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山东省委关于抓紧举行武装起义的指示,决定组织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并确定了起义的时间、地点和人员分工,成立胶东特委,理琪任特委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

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发动了天福山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8年1月15日,特委又成功地举行了威海起义,吕志恒是这两次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1938年1月19日,胶东军政委员会成立,理琪任主席,吕志恒任副主席。雷神庙战斗理琪牺牲后,吕志恒率部西上,攻克福山县城,成立福山人民抗日政府,创建了蓬黄掖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山东分局派王文任胶东特委书记,吕志恒调任组织部长。1939年9月,当选为“七大”代表,并去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1月去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3月,任中央党校校务部副部长,后调胶东区党委工作。1945年8月,胶东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分局指示,决定由吕志恒等人组成挺进东北先遣队,吕志恒任司令员。先遣队在庄河县站住了脚,摸清了敌情,为山东主力部队进军东北创造了条件。在此期间,吕志恒率领部队同敌伪展开斗争、肃清地方特务汉奸,组织民工协助兵运工作,领导当地人民开展反奸反霸斗争,曾先后任庄河县人民政府县长、中共安东市委书记兼市长、安东省副省长等职。

解放后,吕志恒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任志愿军后勤部五分部部长兼党委书记。1952年12月,吕志恒任哈尔滨市市长。后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副主席、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等职,先后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二届和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吕志恒在哈尔滨任职期间,紧紧抓住城市发展和繁荣这个中心环节,认真组织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精心规划、整顿、建设和管理这座中国北方的名城。1957年夏秋之交,松花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威胁,吕志恒亲临抗洪第一线组织和领导抢险。哈尔滨市经受住了汛险的考验,平安渡过了难关。“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志恒曾遭受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79年7月18日因病去世,哈尔滨市数万群众自发地为其送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