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琪
(1908—1938)
 
发布时间:2019-12-04 14:51 访问次数: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理琪,原名游建铎,河南省太康县游庄村人。少年时,曾先后就读于太康县小学和开封中学,逐步接触进步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还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并参加了国民党太康县党部的筹建工作。1926年下半年,理琪到开封国民党的部队当电务员。1929年,随国民党部队进驻江西,理琪为红军密送情报,后因行动暴露,不得不离开国民党部队,到了瑞金中央苏区,从事无线电通讯工作。

1934年,理琪由党组织派遣前往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党在上海的地下组织和工作机构多次遭到破坏,1935年下半年,理琪和党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1月,几经周折,重新找到了党的组织。不久,理琪经在河南省委工作的文登籍中共党员邓汝训的介绍,从上海辗转来到胶东地区,住在文登县西字城村张修己家中。当时胶东的形势,正值胶东“一一·”暴动失败,白色恐怖的阴霾到处弥漫,包括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在内的许多党员被捕、被杀。党的组织几乎全部遭到破坏,同上级党组织也失去了联系。原有的武装力量,也只剩下了不足30人。为了坚持胶东地区革命,剩下的一部分党员干部组成了中共文登临时县委,继续坚持斗争。理琪在听取了张修己关于文登临时县委的工作情况汇报后,开始着手恢复胶东党的各级组织,重新聚集革命力量。不久,国民党军八十一师展书堂派兵到文登县各区“清乡”。文登临时县委为了保护理琪的安全,将他转移到威海卫暂避。4月初,张修己派人去给理琪送经费,因发生意外,未联系上,理琪只得当卖了衣物,去了济南。

理琪到达济南后,用密信同张修己取得了联系,得知敌人“清乡”已过,便重返文登沟于家村。为了尽快恢复胶东党的各级组织,在沟于家村主持成立了中共胶东临时特委,理琪任书记。特委成立后,理琪主编了5期《真理报》,分析了胶东当时的斗争形势,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一系列措施。1936年夏,理琪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一万三千多字的《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以马列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全面总结了胶东当时的斗争形势,总结了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胶东党组织今后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策略和方针。这封信作为胶东党组织的第一个正式文件被分发到基层支部,它对胶东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武装斗争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在以理琪为首的中共胶东临时特委的领导下,胶东区党员和革命群众驱散了“一一·”暴动失败后笼罩在心头上的阴影,各县党组织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发展。1936年8月,中共胶东临时特委迁到烟台。不久,理琪结识了中共烟台工委书记吕志恒。通过吕志恒的介绍,与中共中央北方局接上了党的关系。9月,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加强抗日宣传,理琪撰写了《九一八告同胞书》,号召爱国同胞同心协力反对投降,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该文由临时特委组织各县党组织分片散发,广泛宣传,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群众抗日救亡的觉悟。同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中共胶东临时特委与中共烟台市工委合并,成立了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理琪任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12月,由于叛徒出卖,临时工委机关遭破坏,理琪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到了惨无人道的刑讯,始终没有屈服。敌人把他押往济南,关进山东省“高等法院看守所”。在看守所里,理琪和其他在押的党员取得了联系,成立了狱中党支部,理琪担任组织委员。

1937年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经中共代表张经武与国民党山东当局多次交涉,理琪等一批“政治犯”被保释出狱。理琪出狱后,按照党组织的指示,于1937年12月15日回到了文登县沟于家村,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同月,他主持召开了胶东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了山东省委关于发动武装起义,在胶东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指示。特委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起义,建立一支由共产党领导下的胶东人民抗日武装。会后,理琪与特委其他领导一起,发动群众,积极进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12月24日凌晨,胶东特委几位主要负责人首先登上了天福山,9时许,各路起义队伍齐集天福山,理琪代表胶东特委讲话,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传达了省委发动群众、群起抗战的指示,然后庄严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参加武装起义的人员组成“三军”第一大队。在天福山起义之前,威海起义也在准备之中。1937年11 月,特委派林一山到威海开展统战工作,通过威海“民先”成员孙明光的关系与威海专员孙玺凤进行了几次谈判。在此基础上,特委制定了“利用矛盾,发展统战,壮大自己”的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党组织和“民先”组织决定团结国民党第三路军威海卫政训处,争取驻威海卫的国民党海军第三舰队教导队,孤立商会和公安局等反动势力,促使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支持起义。1938年1月初,理琪到威海卫,对起义作了周密的部署。15日上午,理琪与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通过谈判,达成了协议。孙玺凤对起义表示支持,同意将行政公署的部分枪支装备交给起义部队。起义后,胶东特委保护孙玺凤安全离开威海卫去香港。下午,参加起义的人员取出公署仓库中的100多支枪及其他军用物资武装起来。威海起义的成功,壮大了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下的抗日武装。1月19日,胶东特委决定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同时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政治部,理琪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任“三军”司令员。

1938年2月7日,中共胶东特委决定“三军”西上抗日。途中,获悉日军侵占牟平县城,并建立了伪牟平县政府。军政委员会在理琪的主持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趁敌伪政权立足未稳、人心浮动之机,攻打牟平城,摧垮伪政权。2月12日下午,理琪率领“三军”一大队和特务队由文登县崔家口村出发,经过一夜的急行军,于13日拂晓到达牟平城郊。部队分三路攻打牟平城的东、南、西门,战斗很快结束,俘虏伪县长及其以下人员100余人,缴枪100余支。战斗胜利结束后,理琪等人于13日上午撤到牟平城南的雷神庙进行休整,并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由于刚组建的“三军”缺乏作战经验,担任后卫警戒的部队又没能及时发出警报并有效地阻击敌人,结果,雷神庙很快被从烟台赶来增援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包围。下午一时,日军逼近雷神庙,双方展开激战。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被困人员才在增援部队的配合下突围出来。理琪在这次战斗中不幸牺牲,牺牲时年仅30岁。为了纪念理琪,1945年11月,党和人民政府将其遗体由文登县崔家口迁葬栖霞县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内。1962年,郭沫若在为纪念理琪的题诗中写道:

天福英雄是理琪,献身革命国忘私。

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星宿旗。

万代东风吹海陆,一方化雨仰宗师。

文登多少佳儿女,接力还须步伐齐。

这首诗,歌颂了理琪的英雄业迹,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