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干卿
(1919—1944)
 
发布时间:2019-12-04 15:35 访问次数: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张干卿,山东省荣成市斥山镇东泊子村人。1931年,张干卿考入荣成县立第四高级小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学校教师崔杰千(中共党员)等激愤地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洗刷国耻教育,教唱抗战歌曲。学校里生机盎然,政治空气浓厚。张干卿在这里受到了爱国思想的启蒙,开始关心国家大事。高小毕业后,张干卿先到威海卫当学徒,不久,回家随父兄晒盐、种地。在此期间,张干卿经常到母校借阅《资本论浅说》和鲁迅、郭沫若、殷夫等进步作家所写的小说、论文。这些书籍,使他开阔了视野。1937年,威震胶东的天福山起义,使张干卿看到了抗日图存的希望。他怀着满腔热情,向本村青年讲述天福山起义的意义和“三军”血战雷神庙的故事。张干卿的行动引起了本村党员张民夫的注意,并找他谈话。在党的教育下,张干卿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打日本、救中国的决心。1938夏,张干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夏,中共荣成县临时县委在张干卿的母校办起《每日快报》,张干卿承担了这份小报的刻印工作。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埋头实干,每天晚上总是工作三、四个小时,有时忙到深夜。1939年春,上级党组织为办好兵工厂,向党员下达收铜任务,张干卿热烈响应,马上到附近各小学发动师生搜集,5 天内共上交几十斤铜材。

       1940年4月,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起人民抗日武装荣成县大队(1941年8月改编为独立营)。随后,张干卿的家乡第十一区也组建起区中队。张干卿被区委调到区中队担任排长。他一面下乡动员本区青壮年入伍,一面加强本排的军事训练,还抽空自学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提高自己的战术指挥水平。1941年5月,在夏家战斗中,张干卿机智勇敢,受到了荣成县政府的表彰。不久,被调往山东抗大胶东分校学习。他联系实际,学习刻苦,成绩突出,被评为学习模范。毕业后,张干卿被分配到荣成县独立营二连任副指导员。他曾多次向营、连提出很有见地的作战方案,并指挥其蹲点的二排打了许多胜仗。1942年,斥山据点日伪军下乡“扫荡”,荣成独立营二连奉命截击敌人。时任二连指导员的张干卿发动民兵协同作战,痛击敌人,俘敌36人,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是年,荣成独立营获悉桥头据点敌军倾巢出动,下乡抢粮。张干卿立即建议部队首长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乘其内部空虚,奇袭敌巢。当敌人闻讯回救时,据点已被捣毁。此役,活捉敌兵l0余人,既破坏了敌人的抢粮计划,又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1943年十月革命节前夕,营部开展捕敌竞赛,为节日献礼。张干卿所蹲点的二排俘敌十余名,被评为模范排。张干卿在多次战斗中,舍生忘死,智勇双全,深得部队首长器重,称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张干卿既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军事干部,又是一位出色的部队政治工作者。作为连队指导员,张干卿认为,要做好军队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把老百姓视为父母,二是把战士当成阶级兄弟。部队每到一地,张干卿即总是带头帮助群众干活。部队移防时,他到群众家里检查战士对群众纪律的执行情况。在搞好军民关系的同时,张干卿还向老百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经常在驻村街头巷尾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他还编写了许多顺口溜教给战士们,战士们学会了便随时随地在驻地街头上、学校里、群众家中,敲着竹板进行说唱,颇受群众欢迎。这样既活跃了农村文娱生活,又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营部特地总结了张干卿宣传教育群众的经验,在全营进行推广。张干卿把战士当作兄弟,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成长,对自己却要求非常严格。在他的影响下,全连指战员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蔚然成风。他总是抓紧点滴时间组织战士学文化、时事政治和革命歌曲。他自制了一块小黑板,行军打仗时总带在身旁。通过这块小黑板,战士们认识了许多字,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战士们亲切地称它是“不吃饭的老师”。

    1944年6月,城厢据点的日伪军,纠集200多人组成抢粮大队,向埠柳进犯。荣成独立营获悉后,埋伏于庙院一带。战斗于中午打响。张干卿带领一个排,往返冲杀,浴血奋战,夺回了被抢去的粮食,毙敌10余名。敌军依仗人多势众,武器精良,负隅顽抗,一时形成对峙局面。为了扭转战局,赢得胜利,他爬向敌军机枪阵地,夺下机枪。部队乘胜一拥而上,与敌展开白刃战。张干卿冲锋在前,一路拼杀,连续刺死数个日本兵。当他冲到山顶时,又与日本军官佐藤展开了白刃战,经过几十次拼杀,终于刺死了佐藤,张干卿也因连续激战,多处负伤,流血过多,为国捐躯。经胶东军区批准,追授张干卿“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广大军民为悼念他,还谱写了一首挽歌,在部队和群众中传唱。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