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浅谈 |
|||||
|
|||||
一、地方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编修村志正式列入顶层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明确要求:“要结合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对地方志包括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乡镇村志编纂的业务指导和服务,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行政督察等手段,完善资料报送、志稿评审、质量评价、审查验收、批准出版等制度,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系列精品佳志。” 由于历史上受制于多方面原因,地方志工作一般财政支持仅限于对以县志为主,镇志为辅,村志的编修及其少见,散落在最基层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村庄消失,传统村落日渐式微。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有自然村330万个。据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调查,2011年,自然村只剩下270万个,每天以80~100个的速度消亡。古老村落的青山绿水、小河大树、轶事掌故、乡风乡俗等若不及时记录,将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逝去。加快村史村志的编修,对于抢救历史,记住乡愁,传承乡村文明,启迪乡村治理,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承载着重要传统文化信息,是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记录好乡村的发展历程是地方志工作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地方志功能,记录乡村历史演变,既保存下“乡音”“乡愁”,更是地方志工作对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1、记载地域文化。乡村志能具体而微地记载和反映本乡本土的地域文化,如地理环境、风景名胜、传统产业、生产工具、土特产品、民俗风情、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异闻传说村规民约、传统艺术等,为地域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积累丰富资料。乡村志是记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编修乡村志是地方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的重要环节,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2、记载乡村历史。乡村是祖国大家庭的最基本元素,是由普普通通劳动人民、住所及周围的土地构成的,是紧随时代着兴起和发展的。每个村庄都有悠久的历史。但关于村庄建立、家族的兴旺或衰败、轶闻趣事等,大多是口口相传,随着时代的交替变迁,逐渐流失。地方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首先要把村庄的历史用文字、图片等记载下来,保留住乡村的记忆。地方志作为一种权威性的地情资料载体,要记下村庄的形成和演变、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乡村历史是最基层人民生活发展变迁的写照,做好最基层的历史资料收集,对于各地地方志工作储备基础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抢救乡村历史文化。随着人民生活日益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一些村落逐渐搬迁或改造,原来的居民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怀念故土,不忘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地方志工作要真正接地气、服务基层、服务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乡村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组成之一,抢救乡村历史文化,是地方志工作者的紧迫任务,散落在基层的乡村历史,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4、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国家经济建设日益发展,人民物质水平日益提高,但随着而来的现代文化正侵蚀着传统文化。如何能响应繁荣农村文化的战略,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乡村地方志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全面记载当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青年人能从中了解前辈创业的艰辛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全体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的热情,编修乡村地方志是综合性的文化建设工程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农村文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历史可以追溯,但不可重来!今天的记录,尤其是抢救式的记录更是刻不容缓,今天真实客观的记录,势必成为永恒的历史!地方志工作赖以生存的资源便是大量的地情资料,乡村的振兴与发展过程既可以参照地方志资源知古鉴今,围绕自身特色,发展壮大;乡村的发展又为地方志工作留下了新时代基层地情资源,让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发展。 组织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 由于各地乡村经济及发展水平不均衡,加上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地方志部门应主动出击,不等不靠,对现存的自然村开展进村入户调查,对自然村历史、现状进行撰写,建立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系统和数据库。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等因素,知晓村落历史的老人逐渐减少,当务之急应尽早开展资料的发掘、记录工作,时机成熟可分批整理、出版。 组织开展乡村记忆影像拍摄 如今数字摄像、摄影、航拍等各种技术手段日益普及,通过购买专业化服务,抢救性地记录、拍摄乡村现状;通过口述历史,实景拍摄、开展专题活动等,为乡村建档立案。在实际工作中应制定相关拍摄要求、规范,拍摄完成后,要认真做好分类保存工作,并制定长期计划,不能只是一阶段短期任务。 编纂出版乡村方志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作为地方志工作更是应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发掘整理乡村文化,编辑出版乡村地方志,通过地方志成果弘扬和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同时记录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变迁。地方志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广和传播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讲好地方故事,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发系列资政研究报告。打造乡情村情决策和服务系统,服务区域发展及乡村旅游建设。推进综合开发与利用,全方位提升方志资源效益。 开展乡情村情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很多乡村亦进行城市化改造,乡愁和记忆以及传统习俗很容易被遗忘。教育从基础做起,现代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儿童乃至年轻一代缺乏对乡村的认知。结合当前方志馆及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开辟乡情、村情教育展馆,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建设村史馆;亦可以与现代互联网和新媒体融合,开设中小学地情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发出集生动与真实相统一的地情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情教育、地情普及;既留住乡音、传承特色文化,同时展示地情特色。 三、当前地方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困难 当前乡村多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如何能让地方志成果精准助力发展是关键。基层地方志部门受经费限制、人力不足限制;乡村财力有限,人才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地方志如何精准服务乡村发展等诸多因素制约工作的开展。各级各部门应加强财政支持,购买社会服务,地方志不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培训,客观真实的挖掘、采集、记录乡村记忆档案;尤其是着重发掘一部分有特点的乡村,精准服务推广乡村文化,助力乡村发展。 结语: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地方志工者艰巨任务之一,发掘和整理基层地情资料是我们的使命,记录并见证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发展是我们的光荣!地方志工作应抓住机遇,结合自身优势,脚踏实地的做好基层资料的发掘、整理、开发、利用,为乡村振兴服务,为传承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服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