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19 10:04 访问次数: 作者:任天庆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如何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留下方志“印记”,讲好乡村故事,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绽放出独特而隽永的文化魅力,这是地方志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并付之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感悟:历史文化的魅力与缺憾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扎根于乡村。乡村有古韵之悠,威海很多乡村仍然保存着历史遗留的地域、民俗、礼仪、节庆、建筑等方面不同的风格,能令人感悟到其古迹名胜、遗址文物等沉甸甸的历史积淀,品味出名人逸事、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所承载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乡村瑰丽文明的历史见证,蕴藏着独特的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先民留给后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乡村又有其新姿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时俱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很多村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断辛勤耕耘,用勤劳的双手谱写出乡村的美好乐章。

但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现在很多地方,原本独有的历史印记、文化注脚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如在威海境内,明洪武三十一年在现荣成境内构筑的成山卫石城,周长3280米,现仅存北城门垛。春秋时期于现在不夜村附近建造的不夜城,在清朝后期“遗址尚可识”,现在只是在村周围“暴露出的古代砖瓦残片随处可见”。全真七子之一王玉阳的门徒在圣水观上修建的“玉皇庙”、“海神庙”,现只剩下庙的根基。清朝时期在威海建立的驻军营房、炮台、弹药库等,除刘公岛有一些保存外,其它地方几乎全部被毁,还有英租时期的建筑,有些已被拆除,有些被使用单位任意改、拆。这些历史胎记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实已很微弱。同时,有很多文化资源没有得到系统的整合和记载,在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活动中我们发现,对于有些村、镇中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因为没有文字资料和图片,仅凭有些人的记忆来描绘,出入较大,其真实性无从考证,有些资料则是分布在多个角落,未得到科学整合,所以历史文化本身的社会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发挥。这其中也反映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镇村没有存史意识,致使一些承载社会历史信息的客体缺失,形成“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情形。我们史志工作者在体悟乡土历史文化之余,应当有所担当,多一份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好相应的文化引领与促进作用。

二、场景:参与实践的探索与成效

近年来,史志工作进入新常态。威海史志系统在坚守修志编鉴主责主业的同时,不断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拓新的工作领域。特别是近年来系列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创新服务文化活动不断推出,向社会贡献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的行动越来越多。这里重点围绕探索史志服务于农村振兴选择三个场景,让人们了解史志人已参与的实践和动能。

场景之一:开展传统村落课题研究。2015年末,威海市史志办启动传统村落课题研究,目的就是希望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发扬乡土文化,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丰富城乡人民精神生活,营造社会和谐等方面尽一份力量,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职能和作用。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发动、业务培训、组织撰写等阶段,2017年11月,这一课题结出成果,最终整理出版了91万字900余幅图片的《威海传统村落》,书中选取了186个村庄,村村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变迁的看点。从书中人们能看到有春秋时期设有的不夜古城,战国时期的昌阳古城;有带有很多与明清时驻军有关的镇村印记,如文登营、寻山所、寨前村、东烟墩等;有著名的天福山起义发生地;有以秦汉文化、民俗文化、道教文化、甲午文化、英租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有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圣经山摩崖石刻、威海英式建筑、天福山革命遗址;有各种特色采摘园,还有大秧歌、渔民节、海草房等特殊民俗风情,名矿特产等等。乡土之情,人皆有之,人们不论居于何处,总是认同、热爱和眷恋自己的故乡。此书一经面世,深受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有不少在外地工作居住的游子打电话邮寄,供不应求。

场景之二:推动镇村志编修工作。2018年,威海市史志办组织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开展镇(街道)村(社区)志编修、振兴乡村文化调研”,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找准史志工作新旧动能转换的切入点,为乡村振兴作出史志人应有的贡献。市史志办负责同志带队,先后到所辖区市围绕镇(街道)村(社区)志编修工作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意见,对有关工作安排部署,并研究制定威海市镇(街道)村(社区)志、行业(部门)志编修工作方案,拟从组织领导、依法治志、质量管理、过程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志编修的引导和指导,推进和规范镇(街道)村(社区)志编修,记好乡村发展美丽生动的故事,振兴乡村经济文化。目前,这项工作其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很多区市已提到议事日程,环翠区在全市率先召开基层志推进工作会议,部署镇村志等基层志编修工作。2018年,全市史志系统正在对20多部镇村志指导编修中。

场景之三:推进史志成果服务活动。发挥志书的社会效益,是地方史志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重要任务,也是史志事业不断壮大的内在动力。全市史志工作者本着修志为用的原则,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拓展用志渠道,让修志编鉴和研究成果更为广泛地服务社会,着力服务乡村振兴。近年来,全市史志系统深入开展史志成果“六进”活动,年向镇村等基层单位赠送志类书籍1万余册,威海市情网上全部录入志鉴成果供方便阅览。积极利用史志资料,参与教育基地建设、村史馆等建设。5月8日,乳山首家“史志书苑”在静园城市书房设立,主要作用是向基层赠送优秀史志成果,开展读志用鉴学史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下步将在海阳所镇、白沙滩镇再设立两处“史志书苑”,让史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使群众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更好地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历史经验和现实服务。

三、畅想:深入助力的模式与路径

(一)健全机制,保障传统文化的传承。分布在各地的一个个村落,既有其自然、人文景观、文化古迹,又有活跃于这一环境中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民风。要加强对这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好村志编修是基础和必要的文化工程,有了村史村志,才能讲好故乡的故事,讲好乡土中国的故事。史志部门要立足本职,以推动镇村志编修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总结镇村发展改革历程,汇集乡村文化资源,展现地域文化特色,记录好农村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当前要重点推动建立健全镇村志编修机制,认真落实省史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做好乡镇村志编修工作意见要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史志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史志机构加强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镇村成立乡镇村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好志稿的编写,将镇村志编修纳入“乡村记忆工程”和“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为乡镇村志编修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各级有必要将一定的修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资金保障,切实推动镇村志编修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二)延伸触角,多方位开展地情研究。要充分发挥修志机构、修志队伍和修志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要确定好开发项目,组织相关部门、邀请专家学者、动员社会各界,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大讨论等活动,科学定位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成共同价值认同。山河、物产、民间艺术,节庆活动,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签,都可以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要加强调研,做好规划,为工作的开展提供路向,分阶段、分目标有序推进规划实施。要挖掘需要人才,鼓励更多的史志工作者,深入农村,做好有关讲座培训工作,培养草根史志文化队伍,为农村群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史志文化建设力量。要积极探讨与高校等有关单位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工作联合,扩大利用社会力量协作这项工作的渠道。要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研究投入,抢救、整理历史文化遗产,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历史文化专题学术活动,整理出版系列历史文化艺术、民间传说、文史方志、乡土文献、名人列传等研究专著和资料。当前,特别要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多出有价值、高水平的地情研究报告,努力做到服务当今与服务未来相结合,服务政治与服务经济相结合,服务领导与服务群众相结合。

(三)宣传推广,盘活史志文化资源。地域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在于一种氛围的营造。因此,要积极搭建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乡村的传统文化。要推动志书资源服务与乡规民约、祖训家训相结合,与民俗活动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传承和宣传好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要做好各级方志馆建设,将历史文化的书籍、自然景观录像、历史资料图片、以及土特产品、矿产标本、动植物标本等向社会开放,全方位展示地域内的自然和历史文化,使之成为国内外朋友了解本地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要结合当地党委、政府特色传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展示,推动镇情馆和村情馆建设。同时,可借鉴国内有些地区的经验,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活动,以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给地方带来文化、旅游上的收益。要大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料和中间成果,不断加大“互联网+史志”工作力度,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网络和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产品。要根据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影视作品、教材读本、资政论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志用志活动,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史志文化服务品牌,从多角度、在多层面上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