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延真岛 |
|||||
|
|||||
在元、明时代的海运史上,今威海境内的延真岛与刘公岛、镆铘岛一样,都是当时重要的航海标志物、锚泊地。如今,六七百年的时间过去,提起刘公岛、镆铘岛,许多人都知道,但是提起延真岛,却很少有人知道。 谨就笔者掌握的有关资料,对延真岛的位置、名称由来与含义考证如下。 初知延真岛 对延真岛的研究考证,是从1992年收集资料编撰《威海市地名志》时开始的。 当时,从清代编撰的一些地方文献中得知,在今威海境内的南部、文登县的东南沿海地区历史上有一个名叫延真岛的岛屿。这个延真岛在元、明时代的名气挺大,《读史方舆纪要》《文登县志》《荣成县志》《登州府志》《山东通志》《清史稿》等历史文献对其都有一些记载,名称或作玄真岛、沿津岛,或作延真岛。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之三十六》在登州府下文登县中记为玄真岛,曰:“《志》云:县东南(按:应为北)八十里,旧有竹岛寨。又县南八十里有五叠(按:应为垒)岛城,又南二十里为玄真岛城,县西南八十里又有远岛寨城,旧皆为戍守处。”清道光《荣成县志卷一·疆域·海道》记为延真岛,曰:“凡舶自西南田横岛望文登县铁槎山而来,约四百余里至延真岛。此岛东西长五十里,东北岸下有三孤石(按:今名三壶石,在石岛街区西南王家湾口的东部,与大、小王家岛东西相对,下同)。又旁多暗礁,宜避。用针盘东向卯乙行,约三十里至镆铘岛西季家圈。”光绪七年(1881)《登州府志卷之三·山川》在文登县下记为延真岛,曰:“延真岛在县东南一百里海中,上有营垒故址。”光绪《文登县志卷一上·山川》记为延真岛,曰:“延真岛在城东南一百里海中,上有营垒旧址。”《清史稿卷六十一志三十六·地理八》在文登县下记为延真岛,曰:“其南,靖海卫。卫北,铁槎山。其西,五垒岛。其东南,苏门岛。东北,延真、琵琶岛。” 根据以上的文献记载,笔者认为地名志应该将延真岛作为一个历史地名记录下来,遂开始对其位置、名称由来进行考证。遗憾的是历时三年,少有进展。《威海市地名志第八章·旧地名》在岛礁中记述有“延真岛”,其释文就是当时的考证结果:“古岛名。雍正《山东通志·海疆志》:‘延真岛,自田横岛至此四百里,可容船六七十只。由海运大道来者,必泊此候风以过成山头。由开洋来者,亦必望此而至成山头。内外两道舍此更无歧路。’又云:‘此岛东西长五十里,遇北风泊南面,遇东风泊北面。可容船百余只,东北岸下有三孤石。’并有注云:‘马头嘴……北及东北有齐山、延真岛环绕。’宣统《山东通志·登州府山·文登县》:‘延真岛在县东南一百里海中,上有营垒旧址。’《中国历史地图集》元代图载为‘沿津岛’。马头嘴今作码头嘴,在荣成市人和镇码头村东。据此,延真岛应在码头村之‘北及东北’,但尚不能确指。” 简而言之,当时考证的结果是:延真岛的位置大约在码头村(即码头嘴所在地)之北或东北,但此处除大、小王家岛外,再无其他岛屿;其名称有玄真岛、延真岛、沿津岛三个写法,以延真岛的写法为多,由来、含义不详。 再知延真岛 在《威海市地名志》出版以后的十几年间,虽然再没有接触到延真岛的新资料,但对延真岛却一直没有忘怀。 2011年初,翻阅明嘉靖年间(1522~1566)焦希程编著、经烟台市牟平区杨墨老师疏考的《宁海州志》时,发现在该志的地理部分记有玄真岛:“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其古迹部分记有玄真岛城,云:“在文登东南一百里”。玄真岛、玄真岛城与《读史方舆纪要》记述的玄真岛城一致,使笔者产生了继续研究延真岛的兴趣。 2012年,又接触到一本名曰《海道经》的古籍。这是一部记述元、明时代南北海运航线的重要著作,收录了我国现存最早刊刻的针路簿和最早刊刻的海图。针路是航海用语,南宋时开始用指南针导航,把用罗盘针指示方向的航海路线称为针路,把航线用指南针的针位方向记录在纸上,作为航行的依据,就是针路簿,也叫罗经针薄、罗经针路。《海道经》中记录了自南京经刘家港(即今江苏太仓市东浏河镇,元代海运漕粮时由此出海)开洋,抵直沽(亦名大直沽,在今天津市河东区,金代在此建直沽寨,元代海运漕粮后,成为海运终点港,也是漕粮转运京师的中转码头,在此设漕粮接运厅,延祐三年改名为海津镇)的往来海道,言海路要害,及占风雨、潮汛诸事,凡泊远近、险恶宜避之地,都有详细记述。《海道经》中多处记有延真岛: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起运海粮,“自刘家港开船,出杨子江(应为扬子江,即长江),盘转黄连沙嘴……经过胶州、海门、浮山、牢山、福岛等处,沿山一路,东至延真岛,望北行使,转过成山,望西行使,到九皋岛、刘公岛、诸高山、刘家洼、登州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县的庙岛),开放莱州大洋,收进界河,两个月余,才抵直沽,委实水路艰难,深为繁重。” 至元二十七年(1290),“朱万户躬请长兴李福四朝奉押运指引,自杨子江开洋,落潮往东北行使,出离长滩,至白水、绿水,经至黑水大洋,望北寻望延真岛,使转成山正西行,便收入沙门岛,开放莱州大洋,收进界河,远不过一月之程,顺不过半月之限,俱至直沽,致以漕运利便。” 刘家港开船,出杨子江,“若过黑水洋,见北洋官绿水,色或陇,必见延真岛,望西北见个山尖,便是九峰山。向北一带连去,有赤山、牢山二处,皆有岛屿,可以抛泊。” 自福建布政司水波门长乐港船厂北上,“至金山卫东海滩、松江府上海县,海套水浅,望东南行使,过晚抛船等潮,过羊山、大七山、小七山,过太仓宝塔,望东北行使,两日两夜,见黑水洋,南风使船,一日见绿水,瞭见海内悬山一座,便是延真岛。至靖海卫口浅滩,可预避之。” 清代编撰的《山东海疆图记》亦曰:延真島(一作玄真)在(文登)县东南一百里,旧有城,东至镆铘岛三十里,东西长五十里,可容百余艘。东北岸下有三孤石,又旁多隐石。考元时江闽运船,自松江府上海县望东南行过羊山、大小七山,太仓宝塔,望东北行,两日夜见黒水洋,南风一日见绿水,瞭海内悬山,便是延真岛。 《郑开阳杂著卷九·海道附录》记曰:“自田横岛繇青、黄岛(今乳山市海阳所镇的小青岛、南黄岛),远望槎山前投延真岛,约四百余里。中有刘家岭及岛东三孤石宜避。自延真岛稍放洋转杵岛嘴(今名楮岛嘴,在荣成宁津街道东楮岛村东),北过成山头,西北望威海山前投刘公岛约二百四十里,中有黑石岛、饿狼鸱石。成山头、殿东头(指秦皇殿东)宜避。”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在 “元代中书省”图上,标注为沿津岛;在“明代山东一”图上,标注为延真岛,位置在今石岛南部偏西沿海。 这些记载,既增加了对延真岛重要性的认识,也增强了考证延真岛,掌握更多信息的愿望。 延真岛的大体位置 元、明时代,南北海运的海道分为十程,自田横岛(在即墨市)至延真岛为第四程,自延真岛至刘公岛为第五程。延真岛处在第四程之末,第五程之始。 据清同治《即墨县志卷之十二》记载:海道第四程,自田横岛开船,远望槎山,东行四十二里至杨家湾(在今威海市境外),又东行三十里至草岛嘴(在今威海市境外),又东行三十里至青岛(今乳山市小青岛),又东行三十里至黄岛(今乳山市南黄岛),又东北行三十里至宫家岛(今乳山市宫家岛,属白沙滩镇),又东行一百五十里由苏门岛(今名苏山岛,在荣成市南部海中)至延真岛,“此岛东西长五十里,遇北风泊南面,遇东风泊北面,可容船百余只,东北岸下有三孤石,又旁多隐石,皆宜回避”。 第五程,自延真岛开船,稍放洋行,东行三十里至镆铘岛西头季家圈(当在今石岛湾东部),又东行三里至鹿岛(不详),又东行十五里,西北四十余里至养鱼池(今名养鱼池湾),又东北行二十余里至黄埠嘴(不详),又东南行一里回避成山头,又东行七八里回避殿东头。此二处极险,须放洋远眺。过此转西行三十余里至骆驼圈(今荣成市成山镇马栏湾,与海驴岛相对)里,东岸下可容船七八十只,又西行三里至李丛嘴(今荣成市成山镇礼村北岬角),可容船二三十只,又西行十五里至柳夼口(今荣成市成山镇柳夼村西北海口),避西北、东北风,又西行一百里至刘公岛,回避岛东南礁石嘴(应为刘公岛东部的东泓岬角与大泓、小泓二岛),又西行四十里至东门口教场坞(即坞口,在威海市区大操场北,今三角花园一带),可泊船四百余只,避西北风。 同书在海道北道中还记载:“马头嘴,属文登县。陆路三十余里至旧靖海卫。海口西南有马头山(在马头嘴西)、荣光山,西有铁槎山,西北一带平沙,北及东北有齐山、延真岛环绕,东南临大海。岸上有地,村落居民二十余户。口外水深三丈余,东北海中有三礁石(即三壶石),宜避。……延真岛属荣成县。延真岛可泊船六七十只。” 这里所以详细地罗列了海道第四程、第五程中的锚泊地,即是为了说明延真岛在当时海运中的重要地位,也可以为确定延真岛的具体位置提供尽可能多的证据。 雍正《文登县志卷之一·海运》记为元真岛,曰:“由唐岛东北望劳山,过福岛,经田横岛,达海洋所(应为海阳所),至靖海,虽有石峻,犹易转避。惟自靖海、槎山、苏山岛、寻山所,北投元真岛,转东海大洋,过成山嘴,避鞭石桥,转焦岛,海潮有消长,乱石出没无常,加以风信不时,而人始难为力也。”道光《文登县志卷七·海运》的记载,与其相同。 根据上述记载,延真岛的大体位置是在今槎山、苏山岛与镆铘岛三点之间,其间的中心在码头嘴附近。码头嘴因马头山(山峰形似马头,故名马头山)得名,山的东部有一村庄初名马头,亦以马头山得名,后因村东有停船码头,更名为码头,马头嘴亦改称为码头嘴。按照记载,延真岛“东西长五十里,遇北风泊南面,遇东风泊北面,可容船百余只”,不是一个小岛。不过如今不仅在码头嘴周围,甚至在整个威海沿海,皆没有“东西长五十里”的岛屿。 玄镇村与延真岛 要确认延真岛的具体位置,还是应该从码头嘴入手。 为了有助了解于码头嘴及周边岛屿、村庄的分布位置,对其周边自然环境有个总体印象,特复制“码头嘴及周边岛屿村庄分布图”附录如下。 码头嘴及周边岛屿村庄分布图 码头嘴位于人和镇码头村东,海拔10.4米,是伸向一个海中的岬角。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码头嘴东部海中有小王家岛、大王家岛,北面濒临王家湾,西部隔码头村连接马头山,南部濒海。两个王家岛位于王家湾的南口偏西,两岛皆东西走向,小王家岛居西,面积4.8公顷,海拔20米,距大陆最近距离0.25海里;大王家岛居东,面积8.8公顷,海拔44.1米,距大陆最近距离0.58海里。王家湾位于港湾街道的牧云庵、炮台东、蚧口诸村的南部,东起五龙山南麓(三壶石即在山南海中),西至码头嘴,呈半圆形,纵深约1公里,宽3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水深达13米,海岸线长6公里,泥沙底。湾口东南向,宽约2.8公里。王家湾因南口有大、小王家岛,可以阻浪,能避北风和东北风,与记述中的延真岛“遇北风泊南面,遇东风泊北面”相似。 虽然如此,但两个王家岛的面积太小,上面没有“营垒故址”, 并且在海上航行时基本看不见,显然不是“东西长五十里”(道光《荣成县志卷一·疆域·海道》语)、“上有营垒旧址”(宣统《山东通志·登州府山·文登县》语),可以从远处“寻望”(《海道经》语)的延真岛。那么,延真岛在哪里?考证再一次进入迷津。 后来在《荣成市志·村庄》记述的港湾街道玄镇村的名称演变中,得到了一个启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村临玄镇寨,故以寨为名。后更名大寨,1938年恢复原名玄镇寨,后简化为玄镇。”传说更名的原因,是与避讳清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有关。玄镇寨与明嘉靖《宁海州志》记载的玄真岛、玄真岛城名称相近,应该为同一实体,并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之三十六》所说的玄真岛城“旧皆为戍守处”相符。延真岛或玄真岛应该就在玄镇村附近。 但是,玄镇村周围只有山,没有岛屿,缘何称为岛? 岛字为形声字,从鸟从山,字形为“鸟包裹山体”。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岛,到也,人所奔到也。从山,鸟省声。“鸟”与“山”组合起来表示“鸟群覆盖的山”,其本义是鸟群迁徙时在途中停留休息的水中山头。海洋里被海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称为岛;被湖水、江河水环绕的陆地,也称为岛。通常大的称岛,小的称屿。除四面环水的岛屿外,还有三面被水包围的半岛和陆连岛。所以濒海的山,被疑为岛,称为岛,并非不可能。 今荣成市港湾街道原为石岛镇,镇内原有一个名为石岛街的村庄。据《荣成市志·村庄》记曰:“明崇祯年间(1628~1644),各地渔民和商人相继聚居至此,以捕鱼和经商为生,因村依山傍海,遍地皆石,故名石岛。1949年更为今名。”镇与村皆以石岛为名,其周围却没有名为石岛的岛屿。原来所谓的石岛既不是岛屿,也不是半岛或陆连岛,而是一座三面濒海的多石之山,“岛原一带荒山”(《废铎呓卷三·成山石岛附》语)而已。《海道经》中有“瞭见海内悬山一座,便是延真岛”之语,《山东海疆图记》中也有“瞭海内悬山,便是延真岛”之语。将延真岛说成“海内悬山”,应该不是一种比拟,而是一种写实。 古代海运航道,皆由“访问傍海居民渔户竈丁,逐一次第踏视海涯,有无行舟潢道,泊船汊港,沙石多寡,洲渚远近,亲行试验,可通则通,可避则避,所至以山岛港汊为标志,画图具本以为傍海通运之法”(清道光《荣成县志卷一·疆域·海道》语)形成。既然延真岛在多部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必有所指,应该确确实实地存在。但是,在哪里?是座山还是个海岛? 延真岛是泛指王家湾北岸诸山 正在为找不到延真岛愁闷时,突然想起1991年8月1日,在石岛乘军舰出海途经王家湾外的所见所感。虽然,那时我已经知道有个延真岛,但没有进行考证,知道的比较少。可能那次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从海上看石岛沿海诸山,所以印象比较深,至今留有印象。那天是晴天,但海面上有一些雾气,从甲板上望去,王家湾北部群山在天海间耸峙,东西走向,高出其他山峰,在海雾的曚昽中,就像一个矗立海中的岛屿。回想至此,心中一动,《海道经》《山东海疆图记》所谓的“海内悬山”,文献中“东西长五十里”的记述,不正是在船上遥望沿岸诸山的感觉吗?王家湾北岸多山,统称为斥山,主峰土步山海拔412米,耸立海岸,高出周围的山峰,从海面船上望去,确实给人一种岛屿耸屹的感觉。不登陆地实地察看,不了解周围的地理环境,很可能将这些山当作一个“东西长五十里”的“延真岛”。王家湾地处所谓的“延真岛”南面,在湾内避风,当然可避北、东诸风,唯独不能避南风,因为湾口向南。所以,所谓的“延真岛”就是王家湾北部的群山;明代在山前设寨,即以延真岛为名;玄镇村的玄镇寨即当年的“营垒旧址”(玄真岛城),“延真岛”的避风锚地即山前的海口,包括王家湾。 还要说明的是,在元、明时代,石岛这个锚泊地还没有形成,当时的锚泊地在今王家湾西部的路家码头。《废铎呓卷三·成山石岛附》在“岛原一带荒山”之后,又说:“既鲜田亩,亦无丁粮。土著率以鱼樵为业,仅免冻饿,不甚温饱。其西路家码头,地隶文登,乃元、明以来停泊旧处。乾隆初年,水浅,胶舟遂东徙于此”。路家码头就在码头嘴的北部向西。 从前面所附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在码头嘴西北、王家湾西部,人和镇与港湾街道之间有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海汊,其西北端有路家庄及南桲椤、柳树赵家、墩前等村,东南端为马头山、码头(村)。按照《废铎呓》的记载和现在地理环境分析,历史上的路家码头就在这个海汊一带。当然那时候的水域面积比现在要大许多,也要深许多,至乾隆初年,由于水浅,“胶舟遂东徙”。 路家码头是个锚泊地名称,不是村名,其原名应该是路家马头,源于路家庄与马头山。码头嘴与码头村都是由马头山派生的名称,码头村建村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其时的路家码头已经“水浅”。虽然路家庄是明嘉靖年间由路姓建村,晚于洪武年间建村的南桲椤,但路姓却是在附近居住较久的大姓,因为路家庄只是路姓的一个“庄子”,其始居村庄不详。海汊的西侧,除南卧龙、北卧龙二村立村于明代外,邢家嘴、柳林、码头等村都是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以后(即“水浅”前后)建村的。如今又是300多年过去,路家码头这个“元、明以来停泊旧处”,变成了一个深入陆地的港汊。这个路家码头地处所谓的“延真岛”(即王家湾北岸诸山)的南部,其避风锚地与王家湾相连。 古人编著地理书,由于未到实地勘察,所记方位、距离往往有所偏差,前文所引《宁海州志》的玄真岛“在(文登)县东一百二十里”,玄真岛城“在文登东南一百里”的偏差,就是明例。考据古地名,有时不能拘泥于古书中的记载如何。 至于这个岛的名称是沿津岛、延真岛,还是玄真(玄镇)岛、元真岛?笔者认为其初始名称应该是沿津岛。《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元代图上将其标注为沿津岛,明代图上标注为延真岛,是有道理的。津,水渡也,一个渡海的地方,其含义是指顺着渡海地方的岛屿。所以在元代这个岛屿名为沿津岛,至明代则演变为延真岛。玄真岛和元真岛的写法虽有不同,读音却基本相近,应该也是明代以后由谐音演变来的,是南来北往的舟人贾客带来的南腔北调与各地方言溶合的产物,并且由于使用的人少,影响亦小,知名度不高罢了。这种现象是地名约定俗成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