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衡在甲午战争中的是是非非
 
发布时间:2019-12-18 15:45 访问次数: 作者:宋明岩信息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字号:[ ]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奉天海城(辽宁省庄河县)人。 历任县丞、知县、知州、布政使、巡抚、巡阅长江水师大臣等职。作 为地方官员,李秉衡的文治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有“北直廉吏第一” 之称;而对其武功却褒贬不一,在他一生参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 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战争三大战事中,惟中法战争中贡献突出,得到 一致好评;在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李秉衡却饱受争 议,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中,战争的参与者及后来的研究者对其赞少贬 多。少数赞者认为李在筹办海防中“恪尽职守”,且不乏“英明”之举; 而更多的贬者则斥责李在兵力部署、调度、増援等多方面存在失当、 消极,甚至渎职行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因为视角不同,往往有所 偏颇。为此,笔者认为对李秉衡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 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只有这样,才能还原 历史的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从历史人物的 功勋或过失中吸取经验教训。

一、甲午战争临危受命

19世纪末,在明治维新中崛起的日本“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 于四方”[日本天皇睦仁:《宣扬国威宸翰》。]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当时,其扩张的首选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光绪二十年(1894年), 日本不断对中国进行挑衅。七月初一(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山东半岛之威海卫因大清主力舰队北洋海军驻泊于此,在甲午战争爆 发后很快被阴云笼罩,半岛沿海防务的紧迫性陡然升级。就在此时, 深受清流派掌权人器重的李秉衡临危受命,出任山东巡抚。李秉衡本 是安徽巡抚(1894年5月份任命,未到任),在战争将临时与山东 巡抚福润对调,可见朝廷对他的信任。9月11日,李秉衡抵达山东 省城济南,“将省城诸事稍微料理”后,“即循青州、莱州两府经至 登州部署防务,并巡阅胶澳、烟台、威海各炮台防营”[《奏报驰赴 登州筹办海防出省日期片》(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一日),《李秉衡集》 (上编奏议),第202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 北京第1版。],然后设指挥所于烟台,居中指挥调度。

当时,驻防山东半岛的清军分属两个系统:一是直隶总督兼北洋 大臣李鸿章的北洋系,包括丁汝昌提督的北洋海军,戴宗骞、张文宣 统领的绥军、巩军、护军,以及张金彪所带嵩武军。北洋系除张金彪 部驻烟台,其余驻威海卫。二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东军”,即山东 部队,包括半岛原驻军,及甲午战前和战争期间募集的新兵。驻威海 卫之外的山东半岛沿海。

这里要强调的是,日军入侵山东半岛和入侵辽东半岛的目的不 同,入侵山东的目的不是领土占有,而是消灭他们一直耿耿于怀的、 曾经的亚洲海军老大北洋舰队(或许这就埋下李秉衡的“东军”不 全力救援杀敌的伏笔)。北洋舰队驻威海湾,东面有刘公岛和日岛天 然屏障,南北有两帮炮台群,正面防守非常严密,虽然北洋系守军不 多,但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军正面进攻几无可能达到目的,但 如果日本陆军从后路进攻、海军在正面呼应,形成夹击之势,则北洋 舰队非常危险。大清政府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故决策者试图 増兵山东半岛加强沿海防务,保护好威海卫后路。威海卫后路在哪? 其左右两侧海岸线都是后路。胶东半岛海岸线漫长,而驻威海卫北洋 系兵力极其有限,分兵防守漫长的后路海岸线绝无可能。为此,后路 防守任务李秉衡责无旁贷,朝廷此次派李秉衡到山东来,主要任务就 是威海卫后路防守。如果李秉衡能成功阻止日军进入威海卫,或者防 线虽破,但他己拼尽全力,那么李秉衡都将成为甲午功臣、民族英雄; 实际上,李秉衡在此次威海卫保卫战中布防上严重失当,阻击敷衍应 付,是威海卫后路很快失守,北洋海军腹背受敌,最终全军覆没的重 要原因之一。

二、在甲午战争中的功与过

临危受命后,李秉衡马不停蹄来到山东。到任之始,他向朝廷表 态:“惟有破除情面,殚竭愚忱,以期仰答高厚鸿慈于万一。”[《奏 报到任日期折》(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李秉衡集》(上编 奏议),第193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第1版。] 应该说,李是怀着感恩之情的,也是有激情的,因此做了不少工作。 主要有五项:一是多措并举,筹集海防经费。他大胆改革,采取“裁 并局员,节省糜费”[《奏裁并各局片》(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九日), 《李秉衡集》(上编奏议),第198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 2013年7月北京第1版。],清理衙门库房凑挪经费,核扣官员养廉 银,向商户派捐、募捐,奏请截留本省应解京协各饷等方法,筹集了 可观的海防经费。二是整顿吏治,调整官员。光绪“二十年,东事棘, 召为山东巡抚。至则严纪律,杜苞苴。”[赵尔巽:《李秉衡传》,《清 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四》]先后查办了一批贪官、恶官、庸官,选用 了一批“能力较强”的文武官员。通过整顿,増强了官员的责任意识, 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海防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能力。对山东 半岛海防进行了全面巡查,重点加强了登州防务,亲自筹划,修炮台, 挖壕沟,増大炮,筑土墙,提升了登州的防御能力。四是募兵扩军, 调整兵力部署。李秉衡就任山东后一个月就招募新兵8营,分驻胶澳、 荣成、登州,同时对原驻守清军各部进行驻防调整,充实了薄弱环节。 五是提出建“大枝游击之师”[《奏海防重要请添募劲旅折》(光绪 二十年十月十二日),《李秉衡集》(上编奏议),第223页,戚 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第1版。],巩固边防防御之策。 虽因各方掣肘未能实现,但其战略构思和努力方向是正确的。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成湾 登岸后,李秉衡立即电饬驻荣成阎得胜、徐抚辰、戴守礼、赵得发等, “顷悉有轮船二十四只在成山游弋,想为倭轮,必图登岸。请即合队 前往力堵,何营不前,即为何营是问。杀贼必有重奖。”[《致荣 成阎分统等电》(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李秉衡集》(下 编电报),第897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 第1版。]同日,致电驻牟平酒馆的嵩武军分统孙万林,“倭船己在 成山开炮,请麾下即带本营并谭队拔往,合戴统领步步驰应。”[《致 酒馆孙分统电》(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李秉衡集》(下 编电报),第898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 第1版。]二十六日(21日),再命驻牟平上庄统领李楹、曹正榜,“请 各带两营备足枪炮、子药、干粮,即拔营东进,与接应孙分统合力择 要扼堵。”[《致宁海上庄李统领等电》(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李秉衡集》(下编电报),第904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 2013年7月北京第1版。]以上各部接电后先后分别按令行事。十二 月二十九日(1月24日),上述各部及威海统领戴宗骞派出的刘树 德部在孙万林的指挥下于荣成桥头石家河附近与日军前哨部队相遇, 并将其击退(阎得胜因其多次逃跑行为,被李秉衡严令处死)。截止到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秉衡对威海卫后路保卫的态度还是积极的。

笔者查阅了一下李秉衡从1894年9月11日到任山东至1895年 2月7日退守莱州期间的奏议和电文,发现近5个月的时间里其先后 给朝廷发奏议50余折(片),给总理衙门、李鸿章及各地守将等发 电报近400封,其中包括请示、汇报、部队协调、命令下达、军费和 军用物资的调拨等各方面内容,可谓这一时期最忙碌的官员之一。

李秉衡自到任,至日军在荣成登陆这段时间里,确实是忙忙碌碌, 其在战争准备上算是“恪尽职守”,在决策上也不乏“英明”之举。 如果没有战争的检验,他可以写出一份漂亮的经验总结,但战争的过 程和结果,却无情地暴露了李秉衡对战局估计失误、指挥调度首鼠两 端以及救援不力等诸多问题。若把李秉衡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说得一 无是处,好像有失公允;但若要说他“对重大问题”有“独到看法” 或“很有见地和胆识”[于敬民、于丽:《甲午战争时期的李秉衡》。], 则有些夸大其词了。

1、战局估计失误。前面说过,李秉衡在甲午战争中的主要任务 是看好威海卫后路。威海卫后路有两个方向,一是东部荣成,一是西 部烟台至莱州一线。哪里才是日军最有可能的登陆地点?哪里是防守 重点?作为军事主官,李秉衡必须认真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加上缜 密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但是,他在巡查海防时,既不积极与威海 海陆两军沟通,又对威海驻军的意见置之不理。仅凭在半岛转一圈即 得出“山东海防以威海、登州为最吃重……。威海……,近十年中经 北洋大臣极力经营,己成重镇。……大致尚属完固。登州郡城……, 并无炮台巨炮,设守甚难”[《奏报驰抵烟台一带筹办海防折》(光 绪二十年十月十二日),《李秉衡集》(上编奏议),第219页, 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第1版。]的结论,并据此 调整了兵力部署。调整后,威海卫以西至莱州一线共驻军32营2哨, 而威海以东的荣成仅驻军5营3哨(2营河防营、3营新兵,战斗力 可想而知)。由于“对战局也缺乏正确的估计,在布置上平均使用兵 力,因而造成了被动局面。”[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第331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威海卫后路救援消极敷衍。十二月二十五日(1月20日)日 军在荣成登陆当天,李秉衡即得到报告,并向总理衙门汇报称“有大 股倭轮三四十只在海面开炮”[《致总理衙门电》(光绪二十年十二 月二十五日),《李秉衡集》(下编电报),第900页,戚其章辑校, 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第1版。]。二十七日(22日),再次向 总理衙门汇报称“此次倭寇约近两万人(实际3.46万人,包括夫役)” [《致总理衙门电》(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李秉衡集》 (下编电报),第908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 北京第1版。]。得知日军入侵后,李秉衡曾致电烟台以东所属各部, 要求待命増援荣成,但实施过程中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先说分五成 西路兵力支援东路,后来陆续被叫停,最终派去阻击敌人的只有驻荣 成阎得胜等5营(阎得胜等5营本来就是东路驻军)、驻牟平酒馆孙 万林2营2哨、驻牟平上庄李楹3营(未赶上石家河阻击战,即返回), 再加上威海刘树德3营(属北洋系,为戴宗骞所派),各营按满员算 才6700人。以6700名缺乏训练的清兵抵挡“倭寇”两万,难道李秉 衡对清兵的战斗力真的有如此信心?否则为什么不悉数发兵全力迎 敌呢?他给盼援兵望眼欲穿的威海卫陆军统领戴宗骞的解释为,“西 路各营暂止开拔,防北岸正所以保威海也”[《致威海戴统领电》(光 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李秉衡集》(下编电报),第907页, 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第1版。]。同日,他给总 理衙门的解释为,“此次倭寇约近两万人。昨复有倭船十余只在威口 外西驶,又难免不从西面乘隙上岸。因之所派嵩武等营未能全趋东面, 转致西面空虚。……即省西盗贼充斥之处,及武定紧接津、沽,亦仅 扎数营。至后路暨省垣腹地空虚,万关紧要。威烟一有疏虞,则后路 省门全行决裂。”[《致总理衙门电》(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李秉衡集》(下编电报),第908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 2013年7月北京第1版。]应该说,李秉衡对戴宗骞的解释完全不符 合逻辑,如果东路日军只是小股部队,可能是疑兵,“两万”日军东 面压境,东路防不住,防“北岸”[指山东半岛北岸,即登州至烟台 一线。]何以“所以保威海”?而其对总理衙门的解释似乎还能说得 过去,其实在省垣和威海这两个保卫对象下,李更重省垣。问题是, 在当时局势下,省垣之危只是猜测的可能,而威海之危就在眼前, 李秉衡重省垣轻威海显然是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是不分轻重缓急。 1895年2月7日,在北洋海军孤军奋战,以待救援时,李秉衡致电 总理衙门“闻刘公岛水师覆没,倭船已西驶。恐其西窜,遵旨移扼莱州, 以待援兵,以顾全局。”[《致总理衙门电》(光绪二十一年正月 十三日),《李秉衡集》(下编电报),第970页,戚其章辑校, 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第1版。]事实上,2月7日之后,北洋 海军仍然怀着救援的希望,继续苦苦支撑了 4天,直至2月11日晚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于绝望中自杀后,北洋海军才放弃抵抗。

从李秉衡以上表现看,“不应约发援兵”[李鼎芳译:《肯宁咸 乙未威海卫战事外纪》,丛刊《中日战争》(三),第323页。]、“明 欺同僚、战友”[陈悦:《北洋海军甲午战史》,第300页,吉林大 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只管“自扫门前雪”[孙建军:《李 秉衡是如何自扫门前雪的》,《北洋海军研究探微》,第249页,苏 州大学出版社。]等等所有指责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事实依据的。 “此次威海之败,亦由畋域之见太重也”[《高承锡呈文》,盛档三: 《中日战争》(下),第406—409页。],则是站在中间立场评价 了李秉衡部和北洋系之间缺乏和谐的合作关系。

李秉衡,一个被称为“文武将才”的人,到了真刀实枪建功立业 的时候为什么如此平庸?作为主战派代表,在甲午战争中又是临危受 命,为什么在本应一显身手时表现如此消极、无为?是无能?无德? 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三、“文武将才”的言过其实

“文武将才”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对李秉衡的评价。这 个评价是源于李秉衡文治武功的实际,还是掺杂了翁个人的情感因 素?查一查李秉衡的个人档案,便可得出客观公正的答案。

“李秉衡,字鉴堂,奉天海城人。初入赀为县丞,迁知县。光 绪五年,除知冀州。岁饥,发仓粟,不给。州俗重纺织,布贱,为 醵金求远迁,易粮归,而裁其价以招民,民获甦。越二年,擢知永 平府。部议追论劫案,贬秩。李鸿章上其理状,请免议,不获。时 称‘北直廉吏第一’。”[赵尔巽:《李秉衡传》,《清史稿•列传 二百五十四》。]从《清史稿》的记载,我们可见李秉衡在文治方面 确实深得民心,也得到很高评价。再看武功方面,李秉衡一生主要参 加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大战事。从时间上 看,甲午战争前,李秉衡只参加了中法战争,在中法战争中,李的主 要工作是后勤保障,虽也参与指挥了谅山战斗,并获大捷,但这个大 捷是李秉衡、冯子材联合作战的结果(李为后援),也就是说甲午战前, 李秉衡并无独立指挥重大战事的经验,因而战略战术素养和作战指挥 经验并不丰富。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李秉衡在山东半岛防守重点确 定上的困惑了(假设其与北洋系的隔阂没有影响他的战略部署)。

光绪二十年五月(1894年6月)之前,山东半岛共有陆军24营 2哨(满员兵力12200人)。为防日军入侵,五月至十一月(6月一 12月),李秉衡及前任先后増募和调集35营7哨,总兵力达59营 9哨(满员兵力可达30400人)。虽然兵力増加了不少,但半岛漫长 的海岸线还是给缺乏战略部署经验的李秉衡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他 似乎没有足够的智慧破解这个难题,最后只得选择看似合理,实则平 庸的平均布防办法。具体为:荣成5营3哨、威海卫19营3哨(属 北洋系,不归李秉衡管辖)、宁海11营2哨、烟台7营、登州6营、 莱州8营、胶州3营1哨。这一布防,看似平均,实则把防守的重点 放在威海西路,以威海为界,西路共有兵力35营3哨(包括半岛南 岸的胶州),而东路却只有兵力5营3哨,虽然西路防守区域较东路大, 但从地理因素看,敌人从更接近内陆的西路进攻的可能性似乎要小得 多。朝廷认为西线烟台是对外开放的商埠区,日军一般不敢侵扰,李 鸿章及北洋系守军也认为日军“谅不来扑”,欲调孙金彪军协防威海, 李秉衡却以“烟守将只孙金彪一人,若再调往,无人守御,烟台必危” [《致天津李中堂电》(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李秉衡集》(下 编电报),第949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 第1版。]予以拒绝。日军“倏忽东西”[《致威海戴统领电》(光 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李秉衡集》(下编电报),第907页, 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第1版。]的疑兵之计完全 打乱了李秉衡的阵脚,他生怕日军两路包抄。日军在荣成登陆的第二 天(1月21日),李秉衡再次致电登州“如见英、法等国旗号轮船 固不可开炮,亦须严对,恐倭或假冒攻我不备。”[《致登州夏统领电》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秉衡集》(下编电报), 第903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7月北京第1版。]为不 致西线有失,省垣危急,本来答应的东路増援也被叫停,以致被后来 众甲午战争研究者认定是对威海驻军的忽悠。由此看来,李秉衡文 治还行,至于武实在不堪“将才”之称。当然,若非要给他安上“将 才”之名,则李秉衡在山东半岛的战略部署和増援不力的动机就更值 得怀疑了,而其对甲午战争威海之战的失败要负更大的责任一渎职 之责!

四、帝后党争中的无奈

近年来,甲午战争研究者更多追究的正是李秉衡的渎职之责。其 理由是,如上所述朝廷和李鸿章及北洋系守军都认为烟台日军“谅不 来扑”,只有李秉衡认为西线重要,并屯重兵于西路,这样的兵力部 署,其主帅如果不是傻子,就是动机有问题。日军大兵从东线压境后, 李秉衡却只派小股部队应付,不肯全力救援,甚至在北洋海军苦撑待 援时,退出前线指挥阵地。“山东巡抚显然不愿意为了李鸿章的威海 而赔上自己的精兵”[陈悦:《北洋海军甲午战史》,第257页,吉 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似乎更道出了李秉衡在甲午 战争中失常表现的真正原因。

李秉衡素以清廉、公正著称。在中法战争中,“秉衡益节俭,汰 浮费,无分主客军,给粮不绝,战恤功赏力从厚。复创设医局,治负 伤军士,身自拊循之,日数四,虽末弁,亦延见,殷殷勖以杀敌报 国。”[赵尔巽:《李秉衡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四》。] 从李秉衡的后勤保障工作看,表现出很强的大局意识和协调能力, 谅山大捷的取得与他的协调与合作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样一个公平正 直、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非常强的人,到了甲午战争中,何以变得如 此没有大局意识,甚至不顾国家民族危亡了?中法战争中的李秉衡哪 里去了呢?笔者以为,在中法战争中,李秉衡是与同志加战友并肩作 战;而甲午战争中的李秉衡己经淹没在帝后党争的无奈中。

清末,光绪帝亲政以后,大清朝便逐渐形成帝后两党,为维护自 己的利益,两党之间展开了持久的斗争。甲午战争中,两党间的较量 仍然不断。平壤和黄海战后,德籍洋员汉纳根为改变清军不善大兵团 作战的弱点,提出《练兵条陈》,得到光绪帝的批准,但实施过程中 却遭到后党的极力干扰。李鸿章的亲信胡燏芬以淮军“非不能战”(实 际上在朝鲜、辽宁战场一再溃败),也“不乏将才”为由坚决反对“练 兵”,最终导致汉纳根的练兵计划胎死腹中。由此可见,帝后党争甚 至到了不讲是非原则、不顾大局的地步。对于甲午战争,帝后两党分 战、和两派。李秉衡为帝党,李鸿章为后党,分属两个政见绝对相左 的利益集团,在清末军队集团化的背景下,让帝党(主战派)辛辛苦 苦建立的部队去保护后党(主和派)所属的北洋舰队(李鸿章始终坚 持“保全坚船为要”)究竟有多少积极性?况且,帝党的翁同龢(李 秉衡的举荐人)与后党的李鸿章还有极深的私人恩怨,李秉衡赴任 山东途经天津,表面上是去“晤北洋大臣大学士直隶总督臣李鸿章, 会商海防事宜”[《奏报到任日期折》(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五日), 《李秉衡集》(上编奏议),第193页,戚其章辑校,中华书局, 2013年7月北京第1版。],实际上不过是“查其精神气体有无衰 病情状”[《光绪军机处事由档录要》第62页,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5月版。](翁同龢根据门生文廷式的建议交给李秉衡的任务)。 在大敌当前的背景下,两个利益集团仍勾心斗角,想让李秉衡与李鸿 章构建中法战争其与冯子材那样和谐的合作关系,想让李秉衡在威海

卫保卫战中积极迎战,倾力保护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实在也难!由此, 清廉、公正的李秉衡作出些不符合他人格的事来,似乎也可以得到合 理的解释。

当然,在外敌入侵,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作为华夏子孙不管政见 有何不同,都应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笔者无意为李秉衡的过错开脱 责任。但,甲午战争之后,历史又多次证明,只要存在派系,必定难 以做到团结一心,并肩战斗,这才是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必须吸取的 血的教训!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