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当代 流传后世 |
|||||
|
|||||
一、关于“叔世修志” 一个文科学生,毕业后,能继续从事文字工作,编辑的书籍有人看,能够服务于社会,是一件幸事。于是铁了心从事史志工作,30年矢志不移。史志工作是个冷门,清贫但安静,只要喜欢,总觉得从事的是一 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把自己关在这个行业里,平静的听闻外面世界的喧嚣,安于现状静未曾遗失了平和。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行,这一行,迎来了盛世。“盛世修志”,历史上便是如此。我们广大的史志工作者,像纯朴实诚的农民,日出 而作,日落而息(当然,出版前夕的紧要关头,往往需要加班加点), 收获着劳动果实带来的慰藉,我们乐此不惫。长一岁,成果则多一些。 享受着盛世带给人类的生生不息,我既不亏心,且窃以为有所作为。直到有一天,我接触到了“上海通志馆”,我才知道“叔世修志”,我才知道柳亚子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上海建立了通志馆,没有盛世,没有政党和国家的重视。于是,我悟到:与先贤比, 自己十万分的微不足道。我悟到:必须更加扎实,努力前行。这些感 悟有些迟钝,还好,总算是悟了。 二、 关于“图志” 读潘捷军等编著的《中国方志馆》,在“中国方志馆的历史变迁”这一节中,他讲到:“从方志史发展过程看,地方志并非从一开始就 具有今天这样独立完整的形式。自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方志多表现为 ‘地记’形式,以记载自然状况为主,尚未涉及政治、经济等内容,甚至还有较多的神话和传说成分。发展到隋唐时期,图文并茂的‘图 经’逐渐盛行,成为古代地方志又一种典型形式。”他总结到:“从 宋代向前追溯,可以发现在地方志书的发展过程中,有多条并行路径, 即有舆图到图经再到图志,具体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先秦至秦汉,方志尚处于萌芽阶段,图为主,经为辅。第二阶段一六 朝后期至唐宋,方志以图经为主,图与经并重,图的地位开始下降。 第三阶段一南宋至清末,此时方志己定型,图文并茂成为基本要求, 但图已成为附庸。1995年10月,威海地方史志办公室出版的115万字的《威海市 区村庄大全》,只有一幅威海市区图,信息量如此密实的一本颇有厚 度的好书,今天看,明显走入了“图已成为附庸”的极端。得之,失之, 以鉴其后罢。 三、 关于“多业并举” 生逢盛世。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 总书记2014年2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考察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 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李克强总理 2014年4月就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召开专门作出了 “修志 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 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了 “一纳入,八到位”即: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负责地方志 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 与的工作体制;逐步形成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任务,“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 设施、规划、工作”到位(以下统称“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 2017年3月,山东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确定了:1.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2.大力推进年鉴编纂出版。 3.加快信息化建设。4.加强方志馆建设。5.深化方志理论研究。6.强 化史志资料建设。7.提高史志资源开发利用平。8.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从“一本书”到目前的多业并举,显然,史志工作的春天到来了。 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撸 起袖子加油干”。这是号召,是导向,是鞭策,是激励。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一分子,定当秣马厉兵,扬鞭奋蹄,用我们的 ‘作品’服务当代,让我们的“作品”,流传百世。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