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
||||
|
||||
1933年3月,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国民党的进攻气焰,加上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发展和国民党内部的分化,表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革命的发展。但是,蒋介石并没有放弃对红军的“围剿”。为了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蒋介石作了多方面的准备,强调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政治上,在根据地周围地区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经济上,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 当时,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主力有8万多人,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等群众武装也有所发展。尽管形势严峻,如果红军能够正确的估计形势,利用有利条件,针对敌人采取的新策略,灵活运用历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打破这次“围剿”仍然是有可能的。然而,这时毛泽东已经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深受“左”倾思想指导的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斗争。在蒋介石正大力准备“围剿”的时候,1933年6月临时中央提出红一方面军主力分离作战的方针,这种将两个拳头分开打击敌人的计划,只能突然分散兵力,使自己陷于被动局面,红军也因此丧失了准备反“围剿”的宝贵时间。 9月底,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来到瑞金。李德来到瑞金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民完成革命事业,但是他并不完全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是照搬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这就不能不给中国的革命带来严重的危害。临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博古对李德十分信赖和支持,他们实际上是这次反“围剿”的最高军事指挥者。他们主张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的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即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以外战胜敌人。这是一个严重的“左”倾错误。 9月下旬,国民党军北路军开始进攻中央根据地,28日占领黎川。博古、李德等震惊黎川一城之失,急忙命令红军主力北上应急。红军主力在洵口同敌人遭遇,打了一个胜仗。博古、李德贸然命令红军向敌人坚固阵地进攻,结果连战不利。到11月中旬,红军连续作战近两个月,不仅没有能在敌占区或敌我交界区打败敌人,反而因辗转于敌人的堡垒和主力之间,遭到很大的损失,陷于被动地位。 红军北线进攻作战受到挫折后,临时中央领导人即由军事冒险主义转为军事保守主义。他们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参加“围剿”红军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公开宣布抗日反蒋,在东方战线掉转枪口向蒋介石反戈一击的事变。临时中央如果能对这一事变采取正确的策略,对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将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博古等害怕丢失根据地,不敢实施向敌人后方打出去的方针,拒绝采取周恩来的正确意见,要红军继续在内线作战。由于受军事“讨伐”和政治分化的压力,加上领导本身失误等原因,第十九路军很快被蒋介石的军队击败,这也使红军丧失了借助这次事变打破第五次“围剿”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时机。 后来,李德利用各种办法进一步控制了军事指挥权,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更加严重,使红军在反“围剿”中只能继续执行前一段的错误的策略方针,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进攻面前遭到了更为严重的损失。1934年4月中下旬,国民党军队集中力量进攻广昌。由于李德坚持主张广昌保卫战,致使不但广昌失守,而且造成红军势力的大大削弱。广昌失守后,根据地缩小,军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红军已经很难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了。 总的来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临时中央“左”的错误,以及在这种错误指导下制定的错误军事方针是这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